“我很喜欢南音,它是我的生命。”被两岸南音界誉为“琵琶圣手”的卓圣翔如是说。
卓圣翔日前在福州接受记者专访时,适逢花事繁盛。年逾古稀的卓圣翔站在流苏树下,繁花点点飘落,落在他肩头袖口。令人联想到,南音的典雅和诗意,一直是这位颠沛半生的南音大家的生命底色。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至今流传在闽南、台湾和东南亚等地。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是一种能让人静下来、慢下来的音乐,没有繁琐的技巧,却能动人心魄,显得很纯粹。”卓圣翔说。
来自台湾的卓圣翔,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福建在大陆先行先试,支持台胞申报“非遗”传承人,评出来自台湾的“非遗”传承人7名,他是最早的一批。
卓圣翔出生于南音发源地泉州。先由兄长卓圣煌进行南音启蒙,后师从白厚及纪经亩两位名家学习南音唱腔和琵琶演奏。卓圣翔辗转香港和东南亚各地多年后,在而立之年定居台湾。
卓圣翔创办了高雄串门南乐团、台北松山奉天宫南乐团,开办南音研习班,并在台湾各地南管社团任教。
两岸通航后,卓圣翔重返祖地泉州。此时他南音琵琶技艺了得,在南音界无人不知,博得“琵琶圣手”美名。
南音以闽南话为念唱,唱乡音、唱乡情。卓圣翔还精工作曲,在南音旧词曲牌之外,将唐诗宋词谱入南音。他说:“李白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标签,在两岸年轻人中一定有共鸣。”
在陆游的“红酥手,黄滕酒”中,卓圣翔在“凤钗叠”的基础上融入江南小调和昆曲,令这段魂断香销的爱情显得苍凉和悲壮。在“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的《节妇吟》新曲中,他以叠拍唱出,“福马郎”入调,这种“起叠”的手法将缠绵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创新和对古典诗词的执着,让南音古乐碰撞出不少新意。他尝试将豪迈之词写进南音。一曲《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的轮唱,成为南音突破性发展,至“呼儿将出”又合唱,琵琶比拟锣鼓鸣奏,全曲气势奔放、音调高亢,惊艳四座。
他也不拘泥古典题材,常在词曲中倾诉自己的“两岸南音一世情”。“咱相聚宝岛台南府城头,过去的思绪,酸甜苦辣,受尽煎熬……”这首《相聚在宝岛》,讲述了一位思念故乡的台湾人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故事,助厦门市南乐团在2010年斩获第六届牡丹奖节目奖,实现了福建在中国曲艺最高奖上“零的突破”。
作为《相聚在宝岛》的作曲者,卓圣翔说:“每次听到这首曲子,心情都很不好,会掉眼泪。”这曲意是他和身边亲友一生辗转的写照。
如今,卓圣翔携手两岸好手共同传承弘扬南音,他们录制“世界非遗南音曲库”,整理《南管精华大全》,走进数十间两岸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在两岸传承和弘扬南音是我的使命,这是一项让人快乐的工作。”
5年前,厦门翔安欧厝“南音泥土计划”启动,卓圣翔担纲传习老师之一。他为“咱厝边”(闽南语,意为“邻居”)调整气息、气韵和音量、声调,又有意将普通话融入南音,使受众面更广。
“仅一个欧厝,就有上百位村民会吹拉弹唱。这个渔港小镇在恢复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找到了存在感。”卓圣翔说。(林春茵)
据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