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织密疫情“防护网”筑牢健康“防控墙”
— —省政协十二届二十三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省政协常委、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杨育生代表医卫体委:
  推进疾控体系与社区网格相融合 提升基层疾病防控能力

   一、明确社区(村)网格疾控工作的职能定位。将疾控体系接入社区(村)网格,补齐功能短板,主动发现疾病隐患,实现多点预警。通过排查、管控、清除等措施,第一时间防止隐患扩散,减小危害范围。
  二、健全社区(村)网格疾控工作的体系构架。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业委会负责人、楼栋长等纳入网格工作力量,推进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公共卫生健康部门对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帮助制定工作方案规程、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培训演练。
  三、完善社区(村)网格疾控工作的信息机制。社区(村)网格要完善健康信息采集,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和动态更新。建立针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报系统,加强网格间的信息交流,预警传播风险,启动周边协防,尽力缩短散播链,减小影响范围。
  四、加强社区(村)网格疾控工作的保障支持。增加具有一定的疾病防控和医学背景的人员参与到网格管理队伍中,适当提高网格人员的福利待遇。卫生部门要推进资源下沉、业务下沉,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防控、慢性病防治等知识宣传,推动双向转诊等医疗服务。
   省政协委员、民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罗军代表省民盟: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织密扎牢基层疫情防控网
  一、构建党建引领的防控应急治理“善治”格局。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区域党建联盟或区域党建联席会议等组织架构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疫情防控治理体系。
  二、完善权责一致的防控应急治理“法治”体系。建立健全依法排查发现、隐患处置、问题解决机制,优化基层社区应急防控资源配置的事权和物权,探索建立面向基层社区的防控资源统筹机制。
   三、建立专业系统的防控应急治理“精治”机制。建立健全以基层社区为核心的专业化应急联防联控机制,落实“三级包保”制度,完善“五包一”机制,健全“五有一网格”措施,成立社区“一办七组”组织机构。
   四、激发人人参与的防控应急治理“自治”活力。广泛动员社区志愿者、老党员等共同参与防控工作,延伸触角到户到人,建立防控应急治理线下线上“自治”融合动员机制。
   五、推进数字赋能的防控应急治理“智治”支撑。探索建立社区应急治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数据库,驱动社区公共事务的动态管理、监测监督和分析评估的“智治”网络实现数据集成、部门协同、跨区联融、共建共享等常态化应急治理“智治”新模式。
   省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郭惠敏代表社法委:
  加强智慧社区建设 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
  一、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制定我省贯彻落实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着眼智慧社区防疫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实时共享。成立数据资源管理局,建立各市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
  二、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强化社区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物业的工作指导,健全完善政府指导、多方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管理和运行,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专业运营的智慧社区疫情防控组织体系和高效、实用、低成本的智慧社区抗疫模式。
  三、统筹“人防”与“智防”,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通过“智防”手段,实现社区各类智能化系统与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通过“人防”手段,确保城市居民信息安全、智慧平台平稳运行。
   四、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工作,健全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加快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建立薪酬增长机制,完善社区社会工作者培训和再教育机制。
   省政协委员、教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强:
  着力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 加快补齐治理数字化短板
  一、加强数字新基建,打造智能社区“信息枢纽”。
建设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融合集约的智能社区“信息枢纽”。依靠大数据辅助和智能算法支持,构建数字技术辅助决策机制,提高预测、预报、预警、预防能力。
   二、统筹整合资源进社区,建设综合服务“便民平台”。整合政务、服务、商务等应用落地社区,实现社区居民就业、健康医疗等服务“指尖办”“网上办”“就近办”。聚合社区周边商超、物业等生活服务资源,建设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
   三、依托“互联网+”模式,构建舆情引导“和谐家园”。建立健全民情反馈、风险研判、应急响应、舆情应对等机制。加强融媒体向基层社区延伸,以融媒体特有的“媒体+”模式为手段,推进“互联网+党建”落地社区,更智慧化地解决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舆论引导、凝聚共识问题。
   四、依托智能化综治平台,打造居民放心“平安社区”。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省市县综治中心,下沉建设“智慧安防”小区,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区治安防控体系,为综治部门提供管人、管车、管物的精准数据支撑,推进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
   宝鸡市政协主席刘荣贤代表宝鸡市政协:
  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当好疫情防控“守门人”
  一、健全“三项机制”,提升社区公共卫生防护能力。
一是健全事前预防机制,完善预警监测运行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不明新病种直报制度。二是完善事中应急处置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机制。三是建立事后培优补差机制。
   二、扭住“一个关键”,优化社区公共卫生供给质量。一是推动在关中西部、陕北和陕南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在城中村、老旧小区聚集区建设一批具有传染病隔离、诊疗和转运能力的社区医院。二是常态化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培训,加强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督导评价。三是支持西安、宝鸡、延安、汉中4个国家城市医联体试点市建设,鼓励社区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
   三、实施“三大行动”,凝聚社区公共卫生合作力量。一是实施物资保供能力提升行动。出台全省统一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场所建设标准,统筹协调省内企业与省外供应基地产销对接。二是实施数字化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拓展“陕西一码通”功能,开发“行程轨迹报备”“志愿者招募”等实用性模块。三是实施人才队伍提升行动,支持省内医学院校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
  省政协常委、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雷秀娟:
  关于做好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建议
  一、上下联动,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
建立高校与属地政府联动模式和关联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党群共建、人员互通、资源互补,构建校地风险共同体。建立健全学校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定期对一定比例的师生进行滚动核酸抽检,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检测。
  二、加大投入,健全高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高校卫生机构设立公共卫生专项经费,高校自筹一部分作为补充,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人员聘用和培训等。建立健全教育卫生系统联防联动机制,为高校卫生机构提供交流培训、业务指导等帮扶活动。
   三、搭建平台,完善信息填报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科学化的应用平台,实现校内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合理利用。结合一码通、通信行程卡和校园卡,开发用于师生信息报备和动态轨迹获取的统一平台。
   四、加强疏导,针对性为师生开展心理援助。组建一支高素质心理疏导团队,联合组建心理测评团队,开展心理健康专业测评和动态健康监测,对师生进行健康防护、情绪调控等普及性服务。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师生,建立个人心理信息档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
   省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燕林豹:
  织密筑牢产业园区疫情防控网 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一、明确管理主体,夯实管理责任。
将产业园区100%纳入区县疫情防控管理体系,视同社区进行管理,区县疫情防控、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服务、指导和监督。给予园区物业必要的管理权责,必要时,区县干部、街道干部、社区民警可直接进驻园区物业公司。
   二、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防疫水平。园区运营单位要建立本园区入驻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群,设置合理的人流线路,最大限度减少聚集。根据产业园区企业上下班时间,合理设置核酸检测点,督促相关人员应检尽检。出台补贴政策,支持重点园区加大核酸检测频次,严防聚集性、爆发性疫情。
  三、建立服务专班,打通堵点难点。围绕重点园区建立工作专班,一园一策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建立重点园区、重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工达产“白名单”,及时推广总结“点对点”运输、不见面交接、绿色通道等经验做法,在发生疫情时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闭环生产。加强企业员工返岗、物流保障、上下游衔接等方面的服务,保持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刘勇:
  强化工作队伍 坚固前沿阵地 提升社区疫情防控能力
  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体系,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采取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等做法,将居民、志愿者、物业人员、下沉干部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形成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
   二、充实社区队伍工作力量。优化队伍结构,注重调整和平衡社区工作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健全志愿者常态化征集和管理机制,建立志愿者数据库,随时就近上岗防疫,充实社区队伍工作力量。
  三、提升社区队伍能力素质。加大公共卫生和基本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做到第一时间核查、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最小范围、最低成本控制社区疫情。开展封控、管控、防范、隔离等常态防控演练,提高应急和实战能力。
  四、加强社区队伍服务保障。健全科学合理的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完善社区工作者休假、加班补贴等基本福利制度。适度增加社区工作者招考事业单位、公务员比例,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实行实绩动态考评,对优秀楼栋长、物业人员、居民、志愿者、下沉干部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陈斌代表省九三学社:
  加强志愿者管理 提升社区疫情防控服务能力
  一、扩大志愿者队伍,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联合陕西一码通建立“陕西志愿者”招募项目,成为正式志愿者后编入陕西省防疫志愿者人员库,组建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构建街道、社区两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统筹安排志愿者参与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二、推进志愿者审核和培训机制。加强志愿者身份审核,在社区安排中优先考虑医疗、卫生等方面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志愿者,妥善调节矛盾、解决群众需求。在志愿者上岗前进行统一的疫情防控专项培训,明确志愿者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三、建立志愿者投诉、反馈和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志愿者投诉反馈机制和志愿者内部投诉反馈机制,及时纠正部分抗疫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强、管理能力偏弱等问题。在社区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机制,有问题及时向社区风险评估负责人反馈。
   四、统筹社会各方力量,保障志愿者需要。通过政府补贴、公益创投、社会捐赠等途径为志愿者提供支持,保障志愿者防护物资供应。实施志愿者分时段、分区域工作,严堵风险漏洞,做好志愿者服务记录、证明出具等工作。
   汉阴县政协主席刘定东代表汉阴县政协:
  深化“321”基层治理模式 把牢疫情防控社区关口
  一、抓实“三线”联动,凝聚疫情防控合力。“
三线”是基础。以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三线”联动为纽带,组织全县有帮扶能力的2123名党员、629名一线人大代表、2354名中心户长下沉一线防控。带动全县能人乡贤、退伍军人、退休干部和群众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最大化。
  二、统筹“两化”管服,落实疫情防控举措。“两化”是手段。一手抓网格化管理。以社区为单位,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需求设立若干网格,通过“敲门行动”、微信询访等方式开展摸排、宣传、管控工作。一手抓精细化服务。对返汉重点人员分别标注“三色”精准管理,做到“绿色门前放心行、黄色门前停一停、红色门前要上心”。
  三、建强“一个平台”,提升疫情防控效能。“一个平台”是核心。建立“六位一体”组织架构、“两说一商”议事机制,健全“联管服”制度保障,统筹抓好防疫情和促发展各项工作。建成170个县镇村“321”大数据信息中心,建成公共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系统、网格队伍管理“三张网”,构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链闭环。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