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建言资政助发展 凝心聚力惠民生
  3月下旬,我省多地陆续召开地方两会,来自社会各界的新一届政协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踊跃参会,聚焦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热点话题谋精准之策、出务实之招、建睿智之言,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刘传治委员:
  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 实习记者 寇静 记者 王斌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商洛市政协委员、陕西科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传治表示,近年来,商洛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亲商爱商氛围日益浓厚。然而,一些地方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理解不到位,落地执行过程中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执行难、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
  刘传治建议,为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树立持续优化、全程服务的理念,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加强各类要素保障,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做好服务支持。要健全企业准入、生产、经营、退出、人才引进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政策,将过往好的经验做法固化细化下来。如“最多跑一次”“线上+线下”“驻企店小二”等实用有效的政策措施要持续全面推广,从而构建政府和重点企业双向信息交流机制,架起政企沟通桥梁。要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高效落地,权威公布涉企政策清单,拓宽宣传申报渠道,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知晓度。要加强政策执行跟踪,提高政策兑现效率,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刘传治建议,要加大司法保护和服务力度,提升“立审执”质效,探索将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免强制清单范围扩展至各执法领域。要依法审慎办理涉企案件,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开设并用好服务民营企业绿色通道,主动靠前服务,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真正让企业和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于亚斌委员:
  加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实习记者 寇静 记者 王斌
  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一起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商洛市政协委员、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于亚斌认为,商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县域,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县域,突破的难点也在县域。
  于亚斌表示,近年来,商洛科技创新工作环境不断优化,但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仍存在着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财政经费投入不足、政策和发展环境需要不断优化等问题。
  “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于亚斌建议,要充分发挥政府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从行政主导型向创新引导型过渡,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和保障。要发挥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在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于亚斌建议,要围绕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理清科技创新发展思路,确定主导产业培育方向,高质量谋划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重点、步骤、阶段以及政策措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金介协同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要坚持产城融合、产镇融合、产村融合,构建支持科技示范县、科技示范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三级协同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要围绕产业链布署创新链,加速资金、平台、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聚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建立“出成果”和“用成果”的创新机制。
   王锋委员:
  织牢疫情防控网 加大高校空调卫生管理
   □ 记者 赵婧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高校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区域。西安市长安区政协委员、省暖通空调与制冷行业协会会长王锋建议,加大高校分体空调卫生管理,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
  王锋认为,长安区是我省高等院校相对集中的区域,人员相对密集,尤其是学生宿舍空间狭小,加之气温逐渐升高,宿舍大多使用分体空调。如何加强分体空调的卫生管理,对分体空调进行预防性清洗消毒,杜绝疾病传播,应引起各高校高度重视。
  王锋建议,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高校的分体空调在使用前,应对空调的回风滤网、蒸发器散热器等空气接触面进行清洗消毒,以确保不会因分体空调污染引发相关传染性疾病。此外,分体空调的冷凝排水管道常常处于潮湿阴暗的环境下,极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学生宿舍,要严格按照国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消毒处置,做好卫生管理。
  此外,我省也于去年出台了《公共建筑集中空调系统清洗消毒服务规范》陕西地方标准。王锋建议,各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要在区计委的指导下,针对辖区使用空调系统的部门进行排查,加强系统性培训,通过自检和第三方检测,及时掌握空调系统卫生状况;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空调系统清洗消毒工作,杜绝疫情传播。
  李琳委员:
  用好区位优势打造“中国康养之都”
  □ 实习记者 寇静 记者 王斌
  “健康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洛南健康养生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商洛市政协委员、洛南县文联主席李琳建议,要充分利用好洛南气候居宜、药材资源丰富、绿色食品种类繁多、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区位优势,发展康养产业,着力将洛南打造成“中国康养之都”。
  “发展康养产业,首先要纠正‘康养’等同于‘健康+养老’的狭隘认识,摒弃将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简单组合的观念。”李琳建议,要注重医、养、游、体、药、食等多业态协调发展,打造康养产业集群。要常态化开展“千村整治、万村示范”,持续巩固提升城乡环境,推动种养结合、农旅融合。要培育地域康养食品,发展洛南优质农产品,建设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二品一标”建设。打造高品质的养生、养老、托老机构,用优质服务、优美环境吸引周边城市老人前来养生养老。
  “发展康养产业,医养结合是很好的突破口。”李琳建议,要完善康养产业体系,以“十大洛药”为核心,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形成集中药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医养综合体,延长医药产业链。支持本土药企开发针灸拔罐、中医膳食、中医诊疗等康养体验项目,开启养老产业2.0时代。要充分挖掘洛南文化旅游资源,增加康养旅游线路,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扩大洛南康养项目的知名度,推进“旅游+康养”融合发展。
   刘斌委员:
  大力推进老干部管理服务信息化智慧化
  □ 记者 许鹏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离退休干部队伍快速递增。根据榆林市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榆林市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59.4万人,占总人口的16.39%。
  “离退休干部都是曾经为榆林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同志,我们要为他们做好服务。”榆林市政协委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斌认为,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离退休老干部生活,很多老干部时刻保持着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政治本色,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宝贵资源。
  中组部老干部局曾提出,离退休工作要突出抓好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建设,让老同志融入数字化时代。对此,应积极依托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破解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好搭建与老干部之间的“连心桥”,提供便利化、精准化的服务。
  刘斌建议,由市发改委、市智慧局牵头,以新建市老年大学5G智慧校园为平台样板,通过购买、委托或自主开发等方式,以“5G智慧+党建+管理+服务”,建立一套“信息化、智慧化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系统”,努力实现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办公的“四智融合”。
   杜光勇委员:
  切实推进过敏性鼻炎综合治理
  □ 记者 许鹏

  陕北及周边地区是蒿类植物过敏的重灾区,以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为主,每年7月至9月高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方位支持防治工作,并将过敏性鼻炎诊疗纳入慢保,取得一定效果。榆林市政协委员、榆林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杜光勇指出,全市在推进过敏性鼻炎防治过程中,仍存在“如何提高过敏性鼻炎患者就诊依从性”“如何拓宽防治路径”等难题。
  面对过敏性鼻炎防治难现状,杜光勇表示,当前应建立过敏性鼻炎综合治理机制,在标准化诊疗基础上拓展个性化方式方法,力争建成一处综合实力强、有区域影响力的过敏性鼻炎诊治教学示范中心,全面提升市县医院过敏性鼻炎诊治能力。
  杜光勇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市级过敏性鼻炎防治专班职能,分析研判防治现状,制定适配榆林市的防治策略,市县乡联动,共同防治。二是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大众对过敏性鼻炎疾病因素的认识,引导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提高规范诊治的依从性。三是开展过敏性鼻炎个体化、多学科综合诊疗,吸取各科专业优势,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多元化诊疗方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诊疗需求,具体可以分为脱敏治疗、西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穴位理疗、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使用等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使用。
  刘二康委员:
  发挥优势加速榆林装备制造业发展
  □ 记者 许鹏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带动能力强,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榆林市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场景、有市场,但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局中处于弱势地位。
  榆林市政协委员、榆林高新区管委会招商服务局局长刘二康表示,促进装备制造业本地化布局,对于榆林利用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推进产业价值转化,培育新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助力榆林高碳城市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刘二康指出,榆林发展装备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困难,一是本地零部件配套基础薄弱,影响外地装备制造企业进入设厂对技术支持和成本支出的信心,二是可自由竞争的市场规模小,难以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本地对人才吸引力不足,部分政策兑现困难。
  基于榆林目前存在的困难,刘二康建议,在招商方式上,应以国有资本投资方式吸引企业落地,通过投资、兼并等方式,逐步向煤机装备、能化装备高端装备领域拓展,逐步带动本地机械加工、组装等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在产业组织上,坚持“平台化、数字化”理念,推行“制造+服务”发展模式,构建榆林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圈;在应用市场上,坚持以“场景育企业”,开展场景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场景吸引一批优质企业、项目落地;在人才配套上,坚持“产教融合”,强化本地化技术人才培养,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实践中培育更多高精尖人才;在政策扶持上,推行政策符合即可办,强化政策兑现,切实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政策颁布后安排专门人员对接,从申报、核查、兑现全流程跟踪服务,及时兑现奖补。
  马慧委员: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张涵博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汉中市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胆开展系列经营探索与实践,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汉中市政协委员、宁强县政协副主席马慧在调研中发现,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依旧十分薄弱,存在发展势头不均衡、动能薄弱、产业项目少而小、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马慧表示,要用新发展理念,树立发展信心,打破瓶颈制约,争取早日实现强村富民,助力乡村振兴。
  马慧建议,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经营管理体系,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制定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整合现有资源,在全面摸底基础上,对四荒地、老校舍、老办公楼、门面房、山林等集体存量资源,通过平整复垦、改造翻新等方式,转化为集体有价资产,增强集体经济活力;要加强人才建设,选优配强村干部,把能人强人选出来、用起来,把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引进来。同时,鼓励设立集体经济创业基金,实施人才回乡工程,动员吸引人才回乡发展,带头创办集体企业,培育集体经济发展标兵,促进资产增值增效。
  此外,马慧表示,要因地制宜,依靠当地资源,积极推动“一村一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发展,大力推动产业带动型、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乡村旅游型、自主经营型、资金入股型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村域联合,推动相邻村、强弱村优势互补和协作发展模式,实现生产方式最优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