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以匠人之心 铸大国重器
——记大国工匠、航天科技九院7107厂铣工刘湘宾
刘湘宾 航天科技九院7107厂供图   □ 记者 张宝勤
  画图建模,给出切削方式,测量数据后配刀,开始试切……3月2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107厂数控车间里,刚刚荣获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铣工刘湘宾正在指导徒弟加工零部件。
  刘湘宾所在单位主要生产卫星等国之重器的导航系统关键零部件——陀螺仪。导航系统是防务、航天等装备的眼睛和中枢神经,陀螺仪能让这双千里眼的视力更加清晰、身姿更为灵活。
  刘湘宾的任务就是带领团队加工陀螺零件。参加工作40年来,由他加工的陀螺零件组装成的惯性导航产品圆满完成了国家重点防务装备、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因突出贡献,刘湘宾先后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陕西省劳动模范、三秦工匠、中国质量工匠等荣誉。
   坚持学习的“勤奋生”
  1982年,从部队退伍的刘湘宾进入7107厂,开始与航天结缘。
  刚进厂时,从未接触过铣工的刘湘宾对如何开动机器加工零件一无所知。但刘湘宾有他自己的成长方法:勤奋好学。
  那段时间,刘湘宾将技校13门课程的书装到军用挎包里,白天跟着师傅练,晚上看书自学,不懂的第二天向师傅求教。不到半年时间,刘湘宾就将两年的课程全部学完,并熟练掌握了加工技术。
  20多年前,7107厂引进了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五轴五联动数控机床,刘湘宾成了第一批操作员。
  “我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两个最大的门槛:英语关和软件关。”从基础起步,连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的刘湘宾就每天翻阅词典,查找背诵专业名词,终于啃下了英语这块硬骨头。
  对于软件关,刘湘宾说,他动用了家里仅有的5000元积蓄买了20个课时,下班后请一位编程老师辅导授课。“当时我想,即使拼了老命也要把软件关闯过去。”于是,刘湘宾刻苦钻研编程软件,没想到,他只跟老师学了一半左右的课时就完全掌握了全部课程。
  最近,刘湘宾正在潜心研究厚达1984页的《诺瑞朗·德国工业标准件》。他说,学无止境,我们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自己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掌握更先进的加工工艺,为国家制造出更多精品零件。
   时刻准备向难题“亮剑”
  回忆起三年军旅生涯,刘湘宾深刻体会到这段经历对他一生的重要性。“做工人,精钻细研,练就绝技绝活;带班组,攻坚克难,用亮剑精神打造狼群团队”是刘湘宾总结出来的工作经验。作为团队带头人,刘湘宾时刻准备向精密加工的难题“亮剑”。
  半球谐振陀螺仪是世界先进的精密陀螺仪之一,在航天和防务装备领域都属于关键核心零部件,国际竞争十分激烈。2015年,7107厂接到研制这种陀螺仪的重大课题,而其中最难加工的核心敏感部件就是石英半球谐振子。由于石英玻璃既硬又脆,且形状要求是薄壁半球壳形,精密加工难度极大。
  为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难关,刘湘宾决定对这一难题发起挑战。由于没有任何数据可供参考,刘湘宾就只能一点点摸索,这一探索就是6年。
  “我一直有股劲,那就是对自己狠一点。”当过兵的刘湘宾有股不服输的狠劲,他把自己封闭在车间反复改进,终于将难题化解。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根据设计要求,石英半球谐振子的形位公差精度必须小于三微米,也就是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一分之一。
  为达到公差三微米以内的极限要求,刘湘宾进行了成千上万次试验,一点点精进,最终将精密加工精度提升至一微米,远超预定要求,并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使我国成为惯性导航领域超精密加工的领跑者。
  是工人就要把活干好
  精密镗工苏长发自进厂就与刘湘宾一起工作,他说,刘湘宾对自己及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对职工却非常亲切。
  有一次,刘湘宾梦到一批某型号内外随动环的两个开洞尺寸均是96毫米(工艺要求一个91毫米,一个96毫米),如果尺寸开错了,整个零件都会报废。他被吓醒后急忙跑到车间逐一测量,最终确定尺寸无误后,又在车间坐了半个小时才缓过劲来。
  “是工人就要把活干好。”刘湘宾的徒弟刘龙辉说,他跟随刘湘宾学习多年,这是他最大的领悟。有一次,刘龙辉计划接手一批热机气缸的零件加工任务,但由于是薄壁件、要求高,即使是高级技师也很难完成,于是就向师傅刘湘宾求教。“师傅从刀具选择到工艺流程,都给了我很大启发。”由于有师傅的悉心教导,刘龙辉只试验了2次,就完全达到了图纸要求。
  近年来,刘湘宾带领团队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先后有100多次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其中包括嫦娥五号探测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等。这一切成功的背后,都有刘湘宾和他团队成员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