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返乡创业“领头雁”们的“甜蜜”事业
  □ 记者 赵婧
  早春三月,又见新绿。在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的冬枣大棚里,张全喜正忙着查看冬枣幼苗长势情况。去年9月,一场强降雨导致数百亩冬枣受灾,在政府部门帮助下,张全喜带领村民全力开展生产自救,为今年丰产丰收种下希望。
  据了解,截至目前,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已达42万亩,其中设施大棚冬枣40万亩,产值突破60亿元。冬枣已成为大荔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这些喜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无数像张全喜这样的返乡创业“领头雁”的示范引领。
  张全喜:创业锚定“甜蜜”事业
  “第一年种植冬枣,就遭遇了30年不遇的强风,树芽子才长了两三寸,就刮塌了两座温室大棚……”所谓“万事开头难”,张全喜的返乡创业之路一样坎坷。2010年春节,在外闯荡多年的张全喜回家过年,细心的他发现了种植冬枣蕴藏的商机。
  看着手中乡邻好友送来的几颗圆圆的冬枣,爱琢磨事的张全喜想:“如果给冬枣搭个钢架棚,再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果子会不会更好吃?利用温差提早上市,能不能卖个好价钱?”说干就干,张全喜一次性承包了村里10余亩闲置土地,先后投资40余万元,建起了4座温室大棚。可惜“运气不好”,一场大风刮塌了两座大棚,守着仅剩的另外两座大棚,张全喜“像照顾自己娃一样精细管理”。
  “没想到,头一年就收回了成本。”经过张全喜的精心照料,仅剩的两棚冬枣因果形匀称、味道香甜,很快被客户订购一空,这更坚定了他投身冬枣产业的信心。10多年来,张全喜不仅成立了冬枣专业合作社,还带动上千户群众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陈清:为冬枣插上电商翅膀
  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陈清,曾在西安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前几年,每次回家都有同事或朋友让我帮忙带一些大荔冬枣,于是我就想,为什么自己不开一家网店卖冬枣呢?”说干就干。2013年,陈清从西安辞职返回家乡大荔县安仁镇永安村,开启了销售冬枣的电商之路。
  “刚回来的时候,县上几乎没有人做电商,各方面都不完善,销售经验也要靠自己一点点摸索。”陈清说,从成立专业合作社,到开设大荔冬枣专卖店,好不容易打开了销路,产品包装又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刚开始采用纸箱包装,发现冬枣容易磕碰,然后就换成泡沫箱包装,但效果还是不理想。”经过多次试验改进,陈清采用保鲜盒加保险箱包装,再通过冷链运输的“双保险”方案,终于解决了冬枣快递运输的难题,这也为其他电商企业在冬枣包装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5年,陈清带领百果王冬枣专业合作社牵头成立了大荔县电子商务协会,建立大荔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通过技术支持+市场手段,帮助群众不断优化种植品质,整合优质销售渠道资源,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让更多消费者吃上优质的大荔冬枣。“目前,我们主要给淘宝、京东等平台供货,仅电商这块,去年实现40多万单,产值1000万元。”陈清说。
  李凯:致力于让冬枣走出国门
  “80后”小伙子李凯,在返乡之前每月能从工厂领到5000元工资。对于不善言辞的李凯来说,虽无衣食之忧,但漂泊异乡的孤独感和压力也让他清楚,“自己不可能一直在外打工,要想长久发展还是要回到农村去”。2014年,大荔安友合作社与水果公司签订冬枣销售协议,随着销量稳定上升,家里的人手越来越不够用。在得知家中缺人手后,李凯决定返乡创业。
  由于十分注重品质,合作社拥有良好的口碑。李凯在负责冬枣销售中发现,市场对冬枣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卖上好价钱,不仅要种出好果子,还要做好分选分级包装等工作。2017年,安友合作社引进了全县第一条日处理20吨冬枣的自动化分选生产线,实现了冬枣的自动化分拣,并与百果园、鑫荣懋等国内水果销售龙头企业建立“产销对接”,年销售农产品3000余吨。
  大荔冬枣不仅闻名国内,还香飘海外,在李凯的努力下,大荔冬枣远销俄罗斯、加拿大、泰国等国家。李凯表示,未来,合作社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努力打造大荔冬枣特色品牌,让更多陕西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