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唐冰 实习记者 闫智
2021年,“90后”小伙许凯转型成为一名新媒体内容创作者,从大学生村官、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再到新媒体内容创作者,身份的转换并未让他觉得不适和不安,反而使他更加期待未来的生活。
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加之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日益突出,劳动者就业方式越来越多元,网络主播、视频博主、代驾、收纳师、月嫂、网约车司机等灵活的新职业层出不穷,像许凯这样的灵活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经超过2亿。
“选择灵活就业不等于找不到工作,也不是随便‘打零工’。在享受工作自由的同时,能够坚持内心热爱,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奋斗,这是最重要的。”许凯坦言,他最初萌生从机关单位辞职的想法时,首先担心的是父母的反对,但经过充分交流、不断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新工作后,他们的态度逐渐变得缓和。
近日,记者在西安走访调查了解到,近年来,不仅网约车、快递小哥、外卖员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独立摄影师、视频制作、婚礼策划师、文案写手等工作也受到年轻人追捧,这些灵活就业者将兴趣与工作结合,在发挥个人优势的同时,也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生活态度。而随着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也让他们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同时,更多了份坚定和底气。
为进一步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日前,省人社厅、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是我省首部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政策性文件。《实施办法》主要从公平就业、工资支付、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平台规则算法等7个方面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还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心的就业、社保、技能培训和职称评审、工作和生活服务保障等痛点难点问题,创新方式方法,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
不断按下相机快门,见证每一个幸福的瞬间。从事婚礼摄影8年的屈鹏,如今已是西安小有名气的独立摄影师。出于热爱,从大学开始,他便专注于摄影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大学毕业后,他入职本地一家摄影工作室,在尽力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潜心钻研摄影技术。
4年前,随着产业环境不断更迭,以及自身经验的累积,屈鹏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主要从事婚礼纪实跟拍、婚纱摄影等工作,虽然现在刚刚进入3月,但他的拍摄预约已经排到了明年5月。
“以前没有‘灵活就业’这个概念,只觉得是选择了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想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屈鹏说,去年,在朋友介绍下,他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我们免去了后顾之忧,也让我们更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在采访中,不少灵活就业人员表示,相较于传统的长期就业模式,灵活就业的优势在于相对宽松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而对企业来说,在选人用人及如何用、用多久等方面也都比较灵活,尤其是一些平台用工企业,正倾向于扩大灵活用工规模。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灵活用工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指出,2021年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这个数据比2020年增加了5.46%。
无论选择何种职业模式,就业的“安全感”、钱袋子的“鼓与瘪”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专职代驾康凯从事这份工作已有6年,“正式上班前需要缴纳1000元的培训费和押金,还要自费购买工作装备。这几年行业竞争越来越大,平台也压低了基础收费,之前每天能收入300元左右,现在减少了三分之一。”康凯说,收入的多少受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他最希望的还是平台可以为自己缴纳社保。
“灵活就业人员达2亿的背后,是需要对这一群体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政策。由于灵活就业一直被作为非正规就业,政策和服务管理上对灵活就业的支持不到位,影响和制约了灵活就业稳定健康发展。”省政协委员、新山海源人力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元彬建议,进入新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明确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兜牢从业人员的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权益底线;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完善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投诉举报机制,充分发挥投诉通道作用,建立平台企业用工情况报告制度,在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下,各种新型就业模式将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让灵活就业者更有干劲、更有安全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出现人物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