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在看《陕西辛亥革命简史》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记者 赵婧 文/图 “这本书凝结着对辛亥革命先贤奋斗精神的崇敬之心,表达了辛亥革命后裔的怀念之情。”去年10月,适逢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继采写《马彦翀传略》《马彦翀先生纪念文集》《陕西辛亥革命后裔口述史》等书籍后,陕西辛亥革命先贤马彦翀嫡孙马正采写的新书《陕西辛亥革命简史》由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辑出版,这本书历时5年写就,为陕西辛亥革命研究提供了有温度的史料。
1990年起,马正从事陕西辛亥革命史研究工作;2016年,他开始撰写《陕西辛亥革命简史》,数十载对陕西辛亥革命的研究,缘于他对祖父马彦翀的深切怀念。马正仅在5岁那年和祖父匆匆见过一面,那是他对祖父唯一的印象,他常听家中长辈讲述祖父的革命故事,心中一直怀着对祖父的深情,从小就埋下了传承的心思。
1966年,马正跟随父母和伯父回到原籍——陕西省丹凤县。马彦翀曾为了改变家乡愚昧落后的面貌,立志兴办教育帮助当地群众走出贫困,动用祖产土地85亩创办了仁义小学,于1942年捐资创办了凤麓中学(今丹凤中学),马彦翀以开阔学生眼界为办学理念,帮助当地学生享受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了一代代人才,当地群众都十分爱戴马彦翀。
马正常听当地村民讲起祖父创办学校的事迹,大家都感慨他为祖国和家乡所作的贡献,语气里满是感激。生活在祖父热爱的故土,走在祖父曾走过的路上,马正感到与祖父的距离越来越近。“他的影子好像时刻陪伴在身边,我决心将祖父的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说。
马正认为,追忆是一种传承,他想通过追寻祖父的足迹,尽可能多地了解祖父的往事,进而传承祖父等革命先贤的精神。于是,他多次来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参观,去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祖父的相关资料,反复研读祖父遗作,还在网上下载了十几万字的资料。在掌握翔实资料后,马正开始编纂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在写书过程中,他仿佛重新走了一遍祖父的革命历程,在感悟历程颠簸艰难的同时,对革命先贤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在多次前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参观后,我发现很少有关于陕西辛亥革命的介绍,陕西作为武昌起义后最早响应的省份也未提及。”谈及写作《陕西辛亥革命简史》的初衷,马正说,希望祖父等陕西辛亥革命先贤的付出能被更多人看到,让后人铭记这段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恢宏篇章,进而让国内外研究辛亥革命的专家和学者重视陕西辛亥革命在全国辛亥革命中的地位。
因为之前出版了《马彦翀传略》和《马彦翀先生纪念文集》两本书,陆续有陕西辛亥革命先贤后裔找到马正,一同追寻祖辈的人生轨迹,撰写纪念祖辈革命历程的传记文章,常在微信群里相互交流感想、交换参考资料。马正还从其他后裔那里收获了祖父的亲笔手记和书信等珍贵资料,为写作提供了依据。
陕西辛亥革命先贤焦子静的后代焦波从2011年开始,多次到新疆、昆明、武汉等地查阅和收集焦子静相关资料,只要有相关线索,不惧路途遥远,他都会马上前往。马正结识焦波后,两人经常一起探讨写书心得,这让马正觉得自己追寻祖辈足迹的道路不再孤单,更加坚信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陕西辛亥革命先贤后裔都在慢慢老去,也许我们是最后一批知晓祖辈生活片段的人,我得加快脚步撰写文章。”马正说,我将继续追寻祖辈的足迹,追忆祖辈的过往印记,将革命先贤的奋斗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