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唐冰
社区在防控传染疾病、保护公共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康社区的建设,关乎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1年12月23日,西安对所辖小区(村)、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到2022年1月24日,全市降为低风险地区,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虽然这场疫情防控歼灭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在社区防控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后疫情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省两会上,周怀忠、原如斌等委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摸清底数增强社区与居民“黏性”
在梳理市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后,省政协委员周怀忠发现,本轮疫情中,物业服务较为规范的小区居民基本物资保障能力较强,而城中村、三无小区等由于配送环节受限,居民生活必需品采购遇到了困难。
为此,周怀忠建议,应及时弥补应急预案中的漏洞,把“人民至上”理念落实到抗疫每个细节之中。如买药难问题,一些药店员工因居住地实行封闭管理,尽管从事的是保障行业,但仍不能到岗,进而影响到大量药店不能实现应急保供。
“在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尽量做到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在潜在风险和现实困难之间,要按‘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周怀忠指出,平时居民可以自由出入菜市、超市,第三方配送渠道也很多。疫情封控期间,单纯靠社区人员、志愿者和下沉干部很难完成快速配送。在配送能力不足时,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快考虑协调发挥成熟的市场配送体系作用,在做好核酸检测和严密防护的前提下,让尽量多的快递小哥上岗。
周怀忠同时建议,西安可参照武汉疫情后期网格化管理社区的原则,一个社区网格员对应一栋楼或者一个居民点,摸清社区底数,增强社区与居民“黏性”,快速收集民意和需求信息,及时向上反馈,做到“不漏一户一人”。
厘清职能定位推进治理创新
省政协委员原如斌认为,基层工作直面群众和各种情况,要解决统一的组织调动和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弹性之间的矛盾,为此要把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相结合,在制度层面为增加基层一线灵活处置能力提供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以减少政策在自上而下贯彻中因信息不对称、不充分导致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促进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省政协委员唐纹认为,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安全环境、邻里关系、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都体现在社区自治中。但现实中,由于社区一些职责界定、权限划分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造成了责、权、利不够统一,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此外,社区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服务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影响到社区治理整体水平。
唐纹建议,应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厘清社区职能定位,从根本上解决社区有责无权、行政色彩浓厚的问题,明确社区管理范围;推动以县区为单位,建立村(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和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建立健全社区、派出所、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沟通联系机制,全面推进城乡社区管理创新。
加大投入提升社区智慧服务水平
智慧社区有助于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省政协委员张新发建议,应持续增加中省市财政项目直接投资额度,切实解决基层应急管理资金匮乏问题,大力支持基层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引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信息化手段,建立具备智能分析、辅助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增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应急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上海市出台的试行版智慧社区建设指南,明确要求智慧社区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
为此,原如斌建议,智慧城市除了硬件投入,还应在软件方面加强投入,比如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政府和社会等各网络的沟通方面。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应依托智慧城市建设,以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