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阳市政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为了进一步促进全市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2021年4月,咸阳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兴平市等地,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为学习借鉴外地市先进经验和做法,调研组又赴广西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学习考察,最终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存在问题
(一)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市县两级均未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保护经费只有中省拨付的少量资金,市县财政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未列入市财政预算。县级传承人没有传习补助,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申报过程中,存在“谁申报谁受益”的原则,申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均由传承人自行承担,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项目传承人的申报积极性。
(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全市大部分县级非遗中心均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与局机关或文化馆合署办公,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较为突出,工作任务繁重,在非遗保护传承上投入精力有限。虽然多数县(区)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实际上没有专门编制,专职从事非遗调查研究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不利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三)部分项目传承后继乏人。受市场经济影响,具有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能够得到传承,而依靠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承且不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非遗项目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同时,传承人队伍老龄化日趋严重,进一步加剧了部分非遗项目后继无人、传承谱系出现断层的现状。
(四)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缺乏专门性的保护法规和有效的保护机制。一些文化部门对申报阶段的重视程度往往大于对保护阶段的重视,出现申报成功后保护阶段力度反而减弱的现象,保护状况堪忧。
意见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资金配套机制。建议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激励和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参照中省做法,结合本市实际,将市、县两级非遗项目保护经费和传承人传习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增长实现逐年递增。同时,要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保证补贴资金专项服务于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二是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地方非遗发展专项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非遗项目,例如传统美术礼泉皮影和传统的琥珀糖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就需要有产业化的引导,而不是出于单纯的文化情结去保护它。三是针对传承人后继乏人的状况,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带徒的工资待遇、补贴标准以及考核指标体系,每年要对传承人及学员予以考核奖励,把传承项目成效与奖金挂钩,更好激发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壮大非遗保护力量。非遗保护工作难点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要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有一批专职从事非遗调查研究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在基层非遗保护中心增设专门编制,配齐非遗保护研究专业人才队伍,实现“专人专岗”,形成非遗保护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二是通过建立非遗文化保护协会、研究会的方式,积极鼓励民间专业人士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中,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三是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邀请知名专家举办基层非遗工作培训班,选派基层非遗保护一线工作人员赴外学习,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学术研究能力和保护水平。
(三)创新传承方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突出法制化建设,创新传承育人方式,才能奠定可持续的、有深厚基础的传承根基。一是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地方性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条例》,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更加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二是学习北海模式,探索非遗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力争编辑出版具有咸阳特色的非遗文化教材,纳入学校教学课程,并邀请传承人进校担任辅导老师。三是创新与非遗匠人的合作方式和非遗产品的运营模式,与非遗匠人建立精准运营、数据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关系,将传统技艺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把传统的匠人和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学校,使更多年轻人了解认识关中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四)注重保护抢救,做强非遗文化产业。要根据非遗项目的不同生存状态,采取开发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发展,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对具有开发价值的非遗项目,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加大非遗体验产品和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着力推进非遗产品进景区、进商铺、进生活。二是对无法进行开发性保护传承的非遗项目,特别是濒危项目,列出保护名录,逐一开展保护性抢救,尤其在高龄代表性传承人技艺绝活展示的拍摄录制以及有关实物的抢救性征集上应投入更大精力,让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记载、能延续、不绝迹。三是引进文化企业入驻咸阳,大力培育龙头文化企业,支持非遗文化企业“小升规”。依托民俗文化资源、非遗项目和非遗生产基地,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建设融非遗项目参与体验与旅游旅行为一体的的景区景点,实现礼泉皮影、旬邑唢呐等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研发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
(五)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一方面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及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统领,强化品牌建设,建立部门协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区域合作的宣传推广机制,以“文化遗产日”、民俗节日、节庆赛事为契机,通过市内主流宣传媒体,在抖音、微信公众号、携程旅游等网络媒体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保护成果、传承活动和先进典型,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运用好大数据和创意策划方式,根据不同客源地、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群体的游客偏好,精准投放广告信息,精细开发和培育市场,进一步引导文旅企业围绕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目的地创作影视、动漫、图书、演出等非遗文化作品。例如以泾阳茯茶人二次创业为主题的大型秦腔现代剧《骆驼巷》在西安易俗大剧院成功首演,并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剧目奖”;以大秦义商周莹为背景,融合泾阳茯茶文化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在全国热播,正是全方位对咸阳茯茶产业的大力宣传,实现了非遗与旅游相得益彰,使非遗文化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合理利用、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