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教职工合影马维帅与马塔留守儿童学校培养的学生合影马维帅在食堂为孩子们打饭马维帅为学校教师发放福利暑假里马维帅为没有回家的孩子改善伙食马塔留守儿童学校与广东工业设计城举行“团聚助脱贫·榆林一家亲”活动马维帅与榆林青年慈善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合影 “六一”儿童节马维帅与孩子们扭大秧歌 28年前,为了让榆林市子洲县周硷镇惠家砭村的孩子有学上,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马维帅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事情——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自筹资金创办一所学校。
为办学校,他历尽艰辛却毫无怨言;为办学校,他倾尽一切却甘之如饴;为办学校,他一坚持就是28年……28年来,马维帅不为名利、起早贪黑,默默坚守着属于他的“一亩三分地”。
他说:“我就是想让孩子们念书受教育,想让村里的孩子都成为品行端正有文化的人,想让他们不要像我一样吃没有文化的苦。”
“没文化根本弄不成”
二十多年前,偏远山村里的普通老百姓对于孩子受教育这一观念都还很落后,但对于因没文化而吃过亏的马维帅来说,让孩子们受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办学初期,由于资金短缺,马维帅向村里60多户人家借了20多万元的贷款;没有老师,他就骑着自行车,兜里装着两个黄馍馍东奔西走,有时日行150公里路,到处为学校聘请老师。
马维帅的妻子说:“这都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当初我们俩都比较‘憨’,我老公这个人心大,一门心思要办学校,我想这是好事,看着他辛苦,身为妻子索性就跟他一起干了起来……”简单的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位善良的妻子对于丈夫事业满心的支持。
于是,马塔留守儿童学校(马塔村是惠家砭村的一个自然村)就依托马维帅家里的五孔窑洞办了起来,孩子们学习、生活都在这五孔窑洞里。白天这里是孩子们学习的教室,晚上是宿舍,这里也成为孩子们童年时期的“家”。
马维帅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看来,一个村子里没有学校是不行的,没文化根本弄不成。借款办学,我心里根本没有压力,我就晓得我能还上咧,不管怎么的,我自己心情好、信心足,这样才能弄成,不然肯定成不了。我这是在培养人才,我就不相信我们这个山沟沟里,连个乡长书记都培养不出来。我办这个学校,就谋算着一件事情——我活着,就一定要让我们村的孩子有文化。”
这就是来自陕北山沟沟里一位农民校长对于孩子们接受文化这件事情的执念,也正是这个执念,让他近三十年如一日地在这里默默奋斗。
办学只为学生不为钱
为了让“大家庭”里的200多孩子能够正常地学习生活,马维帅不停奔波,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由于学校里每半个月能与父母见一次面的孩子不到40%,有的孩子甚至一年也
见不到父母几次面,马维帅和老师们还多了一项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
打着手电筒,检查每一个宿舍,看看孩子们是不是睡得踏实,被子有没有掀开,有没有尿床,这是69岁的马维帅每天晚上雷打不动要做的一件事情。男孩子的头发长了他给剪,孩子们尿湿的被褥他抱到窑洞外去晾晒,有的孩子拉在裤子上他亲自给换洗。
为了解决学校的办公费用、日常开支和教师工资,马维帅一次次偷偷地将卖粮食和妻子养猪、养羊、养蚕挣来的积蓄花掉。为了多挣些钱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他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一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
据了解,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的费用一直都是子洲县最低的。因为寄宿需求,每学期每个孩子只收600元伙食费;针对贫困家庭和特殊家庭学生,学校分文不收。不管条件如何艰苦,马维帅始终保持初心。对于孩子们来说,马校长就是马爷爷;对于老师来说,马校长更像是亲人和长辈。“那你究竟图个啥?”面对记者的提问,马维帅缓缓地说:“毛娃们上学的事,我不能不管。我办学只为学生,不为赚钱!”
坚守,让这一份爱延续
马维帅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学生,却唯独忽略了自家的孩子。他的5个孩子中,除了女儿马君外,其他孩子都早早辍学出去打工,孩子们一直不能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这也是马维帅对家人最大的愧疚。“我本来打算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可我办学欠账太多了,借钱借不来,孩子们就都不念了……”马维帅眼含泪水解释道。
2009年春节,已经在西安有稳定工作的马君,看到为了开学忙得白发丛生、满身尘土却乐呵呵的父亲,心想父亲老了,学校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于是,她毅然放弃了西安稳定的工作,抱着刚出生70天的儿子,和丈夫一道回到了马塔村,一起帮父亲办学。马君从小就知道父亲办学很辛苦,可直到自己回乡8年,嗓子喊哑了,身体也因为教学出现了问题时,才明白父亲这么多年的坚守有多么不易。她说,自己从未后悔,因为有一个让自己很敬佩的父亲。
就这样,女儿马君传承了父亲所有的希望,将全部精力和爱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
2016年9月,马维帅在去县城给孩子们买东西的路上出了车祸,儿子马强听说后放弃了工作,也回到了学校。
如今,马维帅的儿女也从父亲身上学到这种大爱精神,都加入到学校工作中,大家都居住在学校里。马君的母亲担任学校生活老师,弟弟担任武术老师,丈夫担任计算机老师,全家人都在为办好学校默默地付出辛勤汗水,全身心照顾着300多名学生。光阴荏苒,见证着他们一家人的奉献,他们共同守护着这些留守儿童,为他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教育,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因为马维帅的坚持,学校逐步得到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2009年,子洲县政府将“马塔留守儿童学校”纳入“公助民办”学校行列,并落实了“两免一补”和“蛋奶工程”政策。同时,马塔留守儿童学校也被评为子洲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学校也不负众望,连年取得优异成绩,先后为县重点中学输送了800多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016年,女儿马君获得了第三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马维帅荣登2016年“中国好人榜”。今年9月,马维帅当选“三秦楷模”。
如今的马塔留守儿童学校在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基础设施建设得越来越完善。学校有了图书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种娱乐、生活设施。马维帅和他家人的奉献精神,也吸引很多有志投身教育事业的志愿者前来支教,使学校缺少老师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看着学校越办越好,马维帅干劲更足了,立志要把这所学校当成一生的事业。
28年来,大山里结出了累累硕果。马维帅的精神激励着更多年轻教师,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全县远近闻名。截至目前,从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毕业的孩子有1000多人,其中近300人考上了大学。
如今走进马塔村,耳畔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马维帅用28载的坚守点亮了这座大山里孩子们的心灯,我们相信这点点微光会更加明亮,因为这大山里有守护他们永不熄灭的“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