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郭忠德:每件根雕作品都有一个感人故事
郭忠德在家中阳台雕印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文/图
  10月4日,记者走进79岁的根雕艺人郭忠德的家中,看见他正俯下身子在雕刻,他的左手边是刻刀和木槌,右手边是一台小型吊磨机,身旁有若干支中性笔和铅笔。从事根雕35年来,每天下午时分,他都在阳台仅两平方米的空间中仔细雕刻着。
  郭忠德曾是中铁一局的宣传员,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热爱根雕的他就经常去家乡附近的山间、河岸边采集树根,回家后根据木头的形状、色泽和纹理走向来构思造型。退休后,他一心钻研根雕的奥秘,制作的根雕作品已有上百件。
  谈及热爱根雕的原因,郭忠德坦言,自己被树根的天然形态深深吸引,构思艺术形象的过程让他很是着迷。在中铁一局当宣传员期间,他喜欢上了阅读,也开始创作诗歌作品,近些年来,郭忠德将喜爱的诗歌都刻在根雕作品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他擅长将革命战士、红旗、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元素融入根雕中,以爱国情怀为创作根基是他的作品的鲜明特征。
  郭忠德回忆,去年6月,亲属发现家乡汉中洋县境内酉水河中段的岩石缝隙中,有一个造型奇特的树根,当时准备制作建党百年巨型根雕作品的他十分感兴趣,特地驱车三个多小时,回到家乡采集根材。来到河岸边,他挽起裤腿,蹚过湍急的河流,不顾衣角被水花打湿,双脚在河水中浸泡了两个多小时后,才将树根从岩石缝隙中取了下来。
  回到家后,他耗时三个月在家中制作根雕,完成了去皮、排版、雕刻、涂漆、固化等繁杂工序,其中,刻字是最难的环节。因为内心无比崇敬毛主席,郭忠德在根雕作品上刻有毛主席创作的《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共计四百多字的诗句。“在根材上刻字时,丝毫不能出差错,要紧握刻刀一笔一画地篆刻,尤其在木质脆的侧面篆刻更难,其中最小的一个字还不到6毫米,在木头上刻下这些字实属不易。”他说。
  “在危难时刻,我总想用自己的双手与大家共同渡过劫难。”2008年汶川地震时,郭忠德时刻关注地震救灾情况,电视屏幕中,受灾群众获救的一系列场景触动了郭忠德,他深感灾难带给人们的创伤,希望受难者能够重新振作起来,于是创作了《汶川地震纪念章》这一根雕作品。他在这件根雕作品上刻了伤亡人数、震级和充满正能量的话语,将根雕形状修饰成呐喊的人形,雕好后捐献给了汶川地震纪念馆。
  “抗美援朝过鸭江,出生入死杀敌帮。”国庆期间,郭忠德看了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他被作战部队的钢铁意志所感染,创作了诗歌《悼兄赋》,并雕刻在纪念抗美援朝的根雕作品上。郭忠德的哥哥郭培玉是一名抗美援朝英烈,在郭忠德的记忆中,4岁时他与哥哥匆匆一面后,哥哥便走出家门奔赴战场。其间,郭培玉寄来信,向家人诉说了保家卫国的决心,郭忠德每天都读一遍信,等待着哥哥的归来,两年后,等来的却是哥哥在敌军重重包围下壮烈牺牲的消息。
  思念哥哥时,郭忠德就观看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作品,从心底感慨这些战士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制作纪念抗美援朝的根雕作品时,郭忠德将郭培玉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刻在了上面,表达对哥哥的思念之情。尽管哥哥牺牲的悲伤情绪久久挥散不去,但郭忠德从哥哥身上感受到了抗美援朝战士们刚毅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他在制作根雕作品时追求恢宏大气,刻字时力求苍劲俊逸,表现出战士们无畏奋斗的精气神。
  “我的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浓缩着一个感人故事。”每当谈起根雕作品,郭忠德总会将创作背景和经历细细道来,希望大家通过根雕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根雕作品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