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还需怎样“加力”
——来自省政协十二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会上的建言之声
  再话民营经济如何扬帆破浪
  □ 记者 满淑涵

  “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说起民营经济,大家常用“56789”这组数据概括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新时代立足新起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怎样的连锁反应?9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现场,与会人员结合数据、案例和工作经验据实分析、精准把脉,在交流探讨中碰撞新的思想火花。
  据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省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1%。相比东南沿海省份,差距明显。“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陕西民营企业如何扬帆破浪、追赶超越?
  “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发展、增强市场活力、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省政协常委、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丁小军认为,要持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实招实策健全保障机制,畅通沟通渠道,搭建发展平台,强劲后发动力,使广大民营企业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关乎地区经济活跃度。省政协常委、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王学川说,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食品行业,涌现了不少实力派民营企业。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盘活优势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壮大一批有潜力的富民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稳就业促增收。
  2018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今年7月,省政府发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用3年时间,破解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快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与地方经济水平呈正相关。”聚焦陕西民营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省政协常委、渭南市工商联主席张开指出,分析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要综合GDP占比、同比增速、内部结构等要素科学研判。“就陕北、关中、陕南不同区域,还应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让民营企业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今年上半年,陕西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第18位,较上年同期下降一个位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8元。
  如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省政协常委、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公正认为,要加强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加大农民产业技能培训,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机制,鼓励和吸引乡贤回乡创业,引导更多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需要农业增效,农业增效就得走规模化路子,规模化发展道路上,还需要‘龙头’带动。”列席会议的宝鸡市政协主席何存贵结合自己多年基层工作经验指出,陕西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微乎其微。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还需突出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形成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农民可持续增收。
  省政协常委、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羌薇过去曾在上海松江区挂职。农副产品怎样做成精品?她向大家介绍了“松江大米”的市场经验。“松江大米一年产一季,一斤卖到十几块钱都供不应求。这不光是米的品质好,后续的烘干、加工、包装等环节也已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生产链。”羌薇指出,农产品的附加值被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才能迈上市场化发展的快车道。
   提高群众收入 关键要搞活经济
  □ 记者 李荣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9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会上,与会委员聚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高品质生活”积极建言献策。
  “这次会议的主题很好,离群众很近,符合陕西当前实际。”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一直是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平魁始终关心的问题。
  他说,现在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普遍收入微薄。要想提高农民收入,就要因地制宜,盘活农村资源,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创办合作社、发挥能人带头作用,帮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谓举足轻重。结合陕西实际,省政协常委、西北工业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王春萍直言,去年以来,因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陕西经济增速缓慢,居民收入受到一定影响。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注重持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市场宏观稳定。
  2016年5月,陕西启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我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在参与覆盖面、贫困户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企业参与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作为“万企帮万村”参与者之一,省政协常委、陕西亿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高志说,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陕西一直在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民营企业,要积极发挥作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省政协常委、省发改委副主任刘迎军表示,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追求GDP,要提高居民收入,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
  “城乡居民收入不高,主要是收入来源和收入结构单一。”听着大家的发言,省政协常委、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杨柳表示,作为教育大省,面对每年数十万人的高校毕业生,陕西要大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提供更多岗位促进就业,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拓展群众增收渠道。
  “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差距日趋缩小,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困难群体相对较多。
  省政协常委、致公党西安市委会主委张华俊表示,要提高群众收入,关键是要搞活经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苟润祥说,“在同等政策和大环境下,陕西跟其他省份比起来为何一直排名靠后,发展缓慢?”
  “这还是跟陕西解放思想、改革步伐缓慢有很大关系。”苟润祥建议,陕西要结合农村当前实际,盘活农村现有资源,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城乡居民
  □ 记者 赵婧
  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据统计,我省79.8%的国土面积、55.2%的常住人口、40.8%的经济总量都在县域,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位置至关重要。但近年来,由于县域综合实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县域财力严重不足等短板,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也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乏力。
  9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高品质生活”议题,多位委员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大家认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做好统筹规划,完善思路,强化措施,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开创陕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19年,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6万老区人民开启了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列席会议的延安市政协主席薛海涛说,近年来,延安市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安全饮水、村卫生室、电力入户以及通村动力电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现在农村存在土地无人耕种、县城人口不断减少等现象,很多群众反映,主要是为了优质便利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而迁移去大城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聚集和推动,薛海涛建议,要积极引导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下乡,提高乡村教师、医生待遇,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吸引乡村振兴人才留下来。
  做好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这是历史赋予陕南人民的历史使命。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敬喜表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强力推进丹江流域综合治理,使丹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为推进陕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陕南三市为南水北调作出了巨大牺牲,希望今后能把对GDP的考核转换成生态质量标准,这样更能增进陕南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信心。”李敬喜表示,严苛的环保要求给陕南县域经济发展戴上了“紧箍咒”,高额的生态治理成本也让陕南“捉襟见肘”。为此,他建议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民富则国强,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这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列席会议的省发改委副主任苏园林表示,为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今年上半年,我省出台了《2021年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增收十条措施》,明确提出将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分工负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措施》指出,要发挥省级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试点县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行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城乡居民。鼓励各县因地制宜选择首位产业,打造1—2条优势特色产业链条。支持区域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打造一批特色品牌。打造25个省级示范产业化联合体,提升产业集聚富农效应,力争新增带动就业效果突出、增加集体收益明显的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加快建设志丹等5个家庭农场示范县和宜君等41个合作社高质量示范县,力争全省新增家庭农场5000家、农民合作社新增带动农户5万户。
  “我们将努力把工作做实做细,千方百计确保百姓受益,让城乡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苏园林表示。
   推动高质量发展 共享高品质生活
  □ 实习记者 白瑶
  “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收入增长机制”“要达到高品质生活,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9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参会委员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高品质生活”议题积极建言献策。
  “收入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也是保障高品质生活的基本条件。”省政协常委、省妇联副主席常雅玲表示,当前大部分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于工资,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工资收入并不匹配,直接影响了高品质生活的创造。
  她建议,应不断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收入增长长效机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让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随着一项项改革举措的落地,我省民生改善继续迈出实质性步伐。但与城镇相比,“乡村高品质生活更需要重视和关注”。省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张宁岗表示,目前农村高品质生活还存在很多问题,收入只是其中之一,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张宁岗用“厕所革命”举例说,厕改后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有了明显提高,但部分乡村仍旧使用旱厕,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卫生厕所使用效能不高以及缺乏厕改的技术指导。
  张宁岗表示,“厕所革命”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建议我省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升级改造,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高品质生活。
  省政协常委、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毛亚社说:“现在广大农村人才流失、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农村离婚率逐年攀升,也对乡村高品质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创造高品质生活,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听完大家的发言,省政协委员、西安通飞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辉说,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高质量发展是前提,高品质生活是发展的结果,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创造高品质生活。
  深化改革 打好助农增收组合拳 
  □ 实习记者 闫智 韩抒恩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通过城市经济‘反哺’,助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释放政策红利,切实增加农村居民产业收入”……9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参会委员围绕如何提高乡村居民收入积极建言献策。
  “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强化经济增长渠道。”省政协副秘书长、民盟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富君表示,目前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徘徊在全国后位,且差距呈逐年拉大趋势,所以要下决心、下力气促进我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
  富君建议,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学习借鉴南方省市发展农村经济的经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下乡,与农村集体、农民群众合作开发闲置土地、房屋资源,让城市经济“反哺”农村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在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较慢的情况下,减少农村居民支出,就是一种反向增收。”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台原首席预报员侯建忠认为,应降低农村居民买房、建房、租房的压力,通过政策红利释放,减少农村居民在住房方面的支出;另外,还要完善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搞活宅基地经济。通过“一减一增”,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在外务工是众多农民为数不多可选择的收入方式。”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沈涛认为,收入结构单一也是导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只有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才能让广大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富起来。
  为此,沈涛建议,政府要加大对返乡人才创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创业能力。要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对农民开展职业培训,培养职业农民。要盘活农业基础经济,发挥农民在小经济体中的优势,助力乡村居民持续增收。
  发展文化产业 创造品质生活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国民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9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会上,与会委员聚焦文化产业发展踊跃发言。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高山认为,文化产业是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也能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注入新动能。
  如何依托陕西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高山表示,陕西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农耕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要在内容生产上下大功夫,以内容创新提升文化含量,对陕西文化资源进行再挖掘、再丰富、再提升,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和陕西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进而被更多受众关注和消费。
  省政协常委、陕西江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占林说,文旅融合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文旅融合程度不深的问题较为显著,陕西要深化文旅产业合作,必须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与标杆旅游载体相结合,逐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旅产品品牌,不断加强文旅产品的技术更新,增加面向智慧旅游的设计和应用。
  “文创产业要‘新意点缀’,更要‘科技加持’。”省政协常委、榆林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麻宝玉表示,文化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最鲜明的特点,文创产业要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文化+科技”的全面融合发展。要通过“互联网+”,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加大众化和生活化。
  “文化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引领。”列席会议的省广播电视局一级巡视员陆柯仑认为,要立足陕西文化资源优势,完善人才流动、引进制度,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尤其是要重点加强文学创作、影视剧本方面人才的培育。
   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
  □ 记者 李彦伶
  “有年轻人的地方就有希望,建议出台更多利好政策留住年轻人创新创业”……9月29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中,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高品质生活”议题,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集约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关注陕西现代农业发展始终是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刘勇履职的聚焦点。
  刘勇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是科技,二是企业家。有年轻人的地方就有希望,建议出台更多利好政策,把年轻人留在农村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通过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于投资农业的企业,政府要在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增加农民收入。省政协常委、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雷秀娟对此深有感触。
  “最近一次深入农村调研,让我们对农村有了新的认识,农村变化之大确实让人高兴。但农村仍存在人才短缺和技术困乏等问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雷秀娟认为,只有以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才会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农村。
  雷秀娟建议,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借助资源、环境和政策优势,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帮助农民致富,提高收入。同时,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优化农技推广人才队伍,解决农村技术人才困乏问题。
  “我省的工资水平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因此积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对于创造高品质生活意义重大。”省政协常委、西安嘉信美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嘉建议,政府要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并对用工进行补贴,利用有效手段激励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昊文建议,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减少矿产开发,多争取国家转移支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用生态效益换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