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如何把“菜篮子”“果盘子”变成农民致富的“钱袋子”
  □ 记者 赵婧
  红彤彤的苹果、娇艳欲滴的葡萄、鲜嫩嫩的香菇……9月15日,在陇县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现场,电商主播李娜穿梭于拥挤的人流中,将手中的自拍杆举向斜上方45度,面对手机屏幕,热情地向网友介绍着当地特色农产品。
  “如今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很多农户不再种植单一的传统农作物,而是紧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引种各类高产、收入高的经济作物。”任职于宝鸡市陈仓区农业农村局的李娜,是一名“触网”十余年的电子商务师,在业余时间,她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兼职帮助农户宣传推广农产品,成为当地颇有知名度的公益主播。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农业”的载体之一,积极支持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许多农户纷纷入驻各大直播平台,变身流量带货的新型农民。
  “有一些农户看到‘网红’或电商平台的农产品价格又高、销量又好,也盲目跟风进行网络销售,但自己却卖不上价,还面临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面对日渐火爆的网络带货现象,李娜向记者分析起电商销售中的“门道”。
  李娜表示,一些中老年农户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比较习惯“家门口”的销售模式,“他们只想着怎么种好农产品,种出来就卖到附近的农贸市场,或者低价卖给批发商。他们既没有时间,也不愿接受专业系统的电商培训”。
  “农产品不是挂在网上,发发朋友圈就能热销,首先要有品牌意识。许多农民都是跟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专家’,如果能挖掘他们的人生经历,再利用他们丰富的技术经验,把他们变成有故事的‘网红’,一定会大受欢迎。可惜大多数农户都不懂这些。”李娜惋惜地说。
  成功的电商除了注重销售策略,还必须拥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一个电商团队需要有渠道、客服、运营、拍摄、剪辑等专业人员,最少4到7人。”李娜表示,虽然她身边也有一些年轻朋友想回农村做电商,但巨大的生存压力让他们对“返乡创业”望而却步。
  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十三五”时期,我省在81个县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已在75个县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累计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点7890个,电商服务覆盖了全部乡镇和50%以上的行政村。
  “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大、交易产品种类的增加、产品结构的完整,也将为推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副主席王书正表示。
  产业振兴重在人才培养。为此,王书正建议,要在农村挑选一批大学毕业生或者有想法的年轻人,对他们进行专业系统的电商培训,帮助他们建立专业的电商团队,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创业初期,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贷款支持,以保障电商团队的平稳运营。”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保持在30%左右,2020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163.74亿元,同比增长41.66%,农产品网销规模不断扩大。虽然电商解决了一部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但线下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此前,王书正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农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和产量的增加,常常出现因“丰产”而“滞销”的现象,“像荞麦、甘蔗酒、土鸡蛋等本地农产品,由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王书正认为,专业化服务缺乏、产销服务体系缺失、供求信息不对称等,都是导致农产品“卖难”的主要因素,而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如今,仅凭农户单枪匹马闯市场显然不灵了,如果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户抱团闯市场,力量就会大很多。”王书正建议,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统筹建立县镇村三级网络供销体系,并通过发挥各级供销社、批发点、商会等渠道作用,开展农产品推广服务;以品牌引领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加速推动物流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真正让“菜篮子”“果盘子”变成农民致富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