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实录续集》(记载衢州市石梁镇民间故事的史书),吴明然的长子吴志飞感慨,父亲太不容易了!这几年,他的父亲吴明然视力和听力严重衰退,为了编著这本《实录续集》,常常右手握笔,左手拿着10倍放大镜伏案写作,终于凭借顽强的毅力完成心中所愿。
吴明然是衢州当地远近闻名的修史能人,今年88岁,曾参与《石梁镇各村建村史话》《石梁镇50年大事记》《衢县镇史》《衢县组织志》《衢县志》等书的编写,被柯城区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耄耋之年又受邀编写史书《实录续集》。为何如此热爱修志续谱著书?吴明然说,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此番作为,想要留住历史、留住农耕文化、留住乡愁。
◆编写方志美名扬
吴明然1947年就读于衢州中学,初中文化,当时在农村算是“秀才”了。解放之初,珊塘村办起民校,他成了首任教师。1989年,省档案局在衢州办培训班,吴明然去参加学习。他很刻苦,也钻得深,档案管理学概要、档案文献编篡概要、文书学概要三门课考试都在90分以上。吴明然说,后来自己能参与档案整理和编写地方史志,正是得益于当年那次档案培训班的学习。
1992年,石梁区撤区并乡,吴明然负责把石梁区的档案整理好上交。档案整理是项很枯燥的工作,需要知识、需要细心,更需要热心,吴明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1999年,他又负责整理已经建了七八年的石梁镇档案,材料很多且凌乱,短短半年时间,他就把档案整理得井井有条,档案馆顺利达标。
吴明然也是收获满满,他的脑海中装满了石梁的乡情村况、风土人情、民间故事。后来,为编写《石梁镇各村建村史话》,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一些资料,他又逐村了解,走访知情人、乡贤120多人,翻阅了60部家谱,光摘录的资料就满满三本。里面有各村先辈迁徙年代、地址、有关事件和创业故事。
记载这些资料的大多数是木刻活字版印刷,有些还是光绪、同治年间印刷的,最新的也有50年历史。还有少量是手抄本,使用的是繁体字、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很难读懂。吴明然天天捧着“天书”“考古”,终于顺利完成编著。
1993年退休后,吴明然参加了衢县、县组织史、地名志的编写,后又被衢县政协请去编《衢县镇史》。2004年,衢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编篡《衢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志》,又想到了吴明然,他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修史专家。
◆续修家谱传乡亲
2004年,客居台湾的吴兴回到阔别40多年的家乡珊塘村,他跟吴明然说,身居异乡最挂念三件事:其一,村里至德堂大厅挂着的“驸马第”牌匾;其二,村后的那棵大松树;其三,《吴氏宗谱》是否安在。当得知牵挂40多年的3样东西只剩家谱还在时,吴兴遗憾之余略有兴奋,当场建议要续修家谱。
当时,村干部和几位长者一合计,都觉得修家谱的任务非吴明然莫属。吴明然欣然接受。翻老谱、查资料,逐户走访,遇上客居他乡的,就电话联系……最让他费神的是古谱全是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然而,困难再大也难不住吴明然,一年多时间,新谱修成。理事会给他发补助费,他分文不要,全额捐给理事会。他说,为家族的事,能尽一份义务、献一份爱心,这是最开心的。
宗谱续修,留芳千古。珊塘村完成续谱,是全镇首例。不久,珊塘吴氏宗谱被《中华姓氏文化》收录。一时,取经的、求援的纷至沓来,他都毫无保留地“传经送宝”。
几年里,吴明然先后帮助续编塘公村《余氏宗谱》、石梁村《郑氏宗谱》、下静岩村《吴氏宗谱》,中央方村《方氏宗谱》。2018年,85岁高龄的吴明然因病住院,依然边吃药边帮助下村村编修《王氏宗谱》,王氏后人十分感动,赠诗一首:德高望重吴明然,文才横溢笔头尖,精通宗史弃西源,暮年还把宗谱编。
◆编著史书达心愿
吴明然认为,村史和家谱需要赓续和传承,散落在民间的一些故事需要去收集整理,不然,这些宝贵文化财富会在滚滚向前的时势中灭失。于是,2018年,吴明然开始收集石梁各村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民间故事、乡风习俗,准备编写《实录续集》。
《实录续集》记载着石梁一带的村史、村情,有历史和民间故事,有风景名胜和乡风习俗。有白云山、大岭背、猫儿堰、灵川桥,还有古堰、古道、庙宇、水碓,更有下村明代石碑石鼓、上静岩龙头殿的传说。珊塘村除吴氏之外的21个姓氏来龙去脉也被他理得清清楚楚。
文中揭秘了一些历史谜团。写作时,为保证史料真实可靠,避免杜撰、失真,吴明然走遍村村落落。为写白云山,他摸读白云山上的每一块石碑,翻阅了中央方村《方氏宗谱》。《实录续集》记载当地农耕文化,笔下文字留住乡村的“根”,家族故事和村庄往事留住许多乡愁。丰富的人文气息和千百年积淀的文化印记,成就了一段专属于石梁的文化记忆,意义深远。
因为热爱,所以收获。《实录续集》完稿后,吴明然感慨,书中留住了石梁大量濒临遗失的历史资料,这件终身大事完成,可以告慰自已,不再有憾事!
据《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