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唐冰
对于西藏,西安侨联名誉主席、阿根廷中国文化艺术联合会主席汪永兴心底有一份与日俱增的思念。
“1981年,我很荣幸成为中央代表团成员,随中央领导人赴藏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30周年慰问活动。”当年28岁的汪永兴,是中央代表团最年轻的成员,与他一同赴藏参加慰问活动的还有陈爱莲、单秀荣等老一辈艺术家。
看到西藏和平解放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汪永兴内心的骄傲和感动之情油然而生。站在雪域高原,他与才旦卓玛含着热泪合唱了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
那次演出使汪永兴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也激励着他在后来的日子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歌颂党、歌颂祖国。
上世纪80年代,汪永兴已是国家级艺术团体炙手可热的知名青年歌剧艺术家,担纲中国歌剧舞剧院独唱演员,同时也是文化部特别调遣的独唱艺术家,经常参加中央级艺术演出活动。
1989年,怀着对音乐艺术极致的热爱,36岁的汪永兴在完成日本东京大学的学业后,第一次踏入阿根廷这座“由雕塑与歌剧建起的国家”,开启了西方歌剧殿堂学习深造之路。
“阿根廷有世界三大古典剧院之一的科隆剧院,对于任何一位歌剧演员而言,没有比一座歌剧的圣殿更吸引人的了。”初到阿根廷,汪永兴就被这里的艺术氛围、风土人情所吸引。凭着深厚的实力,他迅速融入当地主流艺术团体,成为科隆大剧院特邀唯一华人艺术家,先后在议会金色大厅和国会蓝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誉,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与西安的距离超过了两万公里,转机抵达需要35小时,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并没有消磨掉汪永兴对家乡的思念,反而激发他把一腔思乡爱国之情都倾注在中阿文化交流事业上。
2004年,在中国驻阿使馆的支持和帮助下,汪永兴创建了阿根廷中国文化艺术联合会,架起了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创办了艺术学校,为拓展中国文化艺术而努力。祖国60华诞时,在阿根廷政府和多方支持下,汪永兴带领团队在总统府大道搭建起巨型舞台,邀请广大在阿华侨为祖国华诞举行庆典;邀请中国侨联“亲情中华”艺术团走进南美开展艺术交流;2018年阿根廷首届华人春晚,发起成立华人合唱团参加演出;2019年国庆前夕,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举行“我爱你中国”快闪活动,吸引了无数外国人驻足欣赏……
从国家级的文化艺术活动,到细微的生活点滴,汪永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华侨的爱国之情。而在中阿文化交流中,汪永兴也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汪永兴说,在阿根廷人的认知里,中国在地球另一端,遥远而神秘,想要让他们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尊重中国,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作为一个移民国家,阿根廷每年都会举办移民节,原来中国表演的节目多是舞狮舞龙,我们去了以后,曾尝试用十分钟时间展示中国的京剧、变脸、书法、民族乐器等,使阿根廷人对中国文化的既有认知大大改观。”
“当人们的认识慢慢发生变化,我们就不能只满足于文化的展示,而是要进行深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民族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元素。但如何让中国民族音乐得到阿根廷人的认可?艺术形式又该怎么展现?我想到了探戈。”汪永兴说,要将悠长的《走西口》和节奏明快的探戈结合起来,再让阿根廷探戈艺术家接受并理解这种音乐后再合着拍去跳,最终达到舞台表达的和谐,这绝非易事。
“探戈考验深度、力度和两个舞者的和谐,对拍是个艰难的过程。”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汪永兴将《走西口》作为主旋律,把阿根廷的《自由探戈》糅合进来,从而达到了完美的和谐,演员跳起来也更容易进入状态。排练过程中,阿根廷探戈艺术家对这个来自东方的民歌旋律,表达了高度的认可和赞赏。
“艺术是有声的,交流有时却是无声的。这种源自骨髓的文化情结,让两国人民站在了一起。经过这次成功的尝试,汪永兴信心满满,“明年是中阿建交50周年,我想做一场具有中国元素的专场探戈表演”。
身为陕西女婿,汪永兴对西安的历史、文化、美食如数家珍,而多年旅居阿根廷,也让他发现了两国之间的渊源之深。汪永兴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道和西安很像,那里的薄底比萨,吃起来很像咱们陕西的石子馍。渭南的韭菜盒子,做法和阿根廷当地牧民做的饺子也很相似。阿根廷出口的猕猴桃畅销全球,而它的种子就来源于陕西。”
回到西安生活已有近两年时间,真实触摸着故土,让汪永兴的心底氤氲开更多乡愁。这份乡愁也驱动着他投身到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中……
2021丝路春晚,由汪永兴与阿根廷陕西商会暨陕西同乡联谊总会会长刘茜共同主持。在长达两小时的时间里,他们热情地向全球介绍陕西与西安辉煌的历史文化;在西安市委统战部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中,汪永兴自编自导自演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畅抒多年的思乡爱国之情。
“祖国日益繁荣昌盛,让所有在外的华人华侨感到骄傲,底气倍增。”近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活动的新闻,感叹于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汪永兴再次勾起心底珍藏的那份感动,“几十年过去了,真想再和才旦卓玛在雪域高原‘唱支山歌给党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