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孙高菊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从创造到运用全环节保护,更要从各领域全方位统筹。如今,伴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我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但聚焦基层、中小微企业,机构欠缺、人员素质低、体制机制不完善、自身保护意识不强等,仍是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6月24日,省政协召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月度协商座谈会,在会前征集的交流材料中,部分党派团体、基层政协、政协委员围绕基层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存在的“难点”“堵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咸阳市拥有彬州市、渭城区等5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县,截至2020年,共申请专利6185件,注册有效商标36774件,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有多项指标处于全省前列,其中有的指标活跃度仅次于西安。
“但目前,大多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性不高、意识不强,往往发生侵权才仓促应对,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象仍然存在。”咸阳市政协在提交的材料中指出,在机构体制建设、人员配备、基础设施、经费保障和专业能力方面,市、县两级知识产权工作都有待加强。
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仅有西安、宝鸡、榆林、商洛4个市和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市场监管局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其中,除西安市设置了2个知识产权业务处外,其他市仅设置了1个科室,而绝大部分县区都没有知识产权机构和专职人员。
知识产权服务管理机构设置、专业人员配备等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基石,唯有砌好“一砖一石”,搭建牢固平台,才能保障后续各项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为此,咸阳市政协建议,全面强化知识产权部门机构设置和监管职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发展规划,围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培育、战略研究等工作内容,加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大财政预算,增加市县两级知识产权工作发展专项资金。
经费投入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保障。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在调研中了解到,我省实施机构改革后,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工作任务的增加与经费的严重缩减,严重制约了工作开展。数据显示,2020年,省级经费由5100万元减为4500万元,市级经费从机构改革前的5883万元减少到1488万元,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其中,咸阳、延安、汉中、安康等4市零经费,全凭省级项目经费维持支撑。
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建议,安排省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专项经费,针对新划转的商标、地理标志业务合理增加工作经费。各市及有条件的县区应尽快安排或落实知识产权工作专项经费,确保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应尽快研究出台银行与金融机构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多渠道解决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经费问题。
“对比省内其他地市,我市政策机构欠缺,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十分薄弱,无法满足创新发展的需求。”汉中市政协在提交的材料中建议,尽快在汉中市和知识产权重点县区的市场监管局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出台《汉中市知识产权资助奖励办法》《汉中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意见》,实现知识产权的快速审查、确权、维权,全方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韩城市政协在调研中发现,机构改革后,部分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政策措施难以继续适应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急需制定新的政策措施。为此建议,强化对知识产权创造、运营服务指导工作力度,推动知识产权运营和专利、商标“提质增量”。建立案件回访机制,验证保护的有效性,并推动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改革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建设,通过改革整合优化执法资源,降低专利持有人的维权成本。
针对民营企业保护意识不强、维权成本较高、运用能力不足等问题,省工商联在调研后认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既要有制度的“保护伞”,也需要法律的“守护神”,必须全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
省工商联建议,整理、协调现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快落实;及时调整、创新保护规则,进一步构建多方协调机制,形成线索共享、手段互补、执法联动、保护有效的行政刑事协作模式。构建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保护体系,推动形成“大保护”格局。缩短知识产权保护案件审查周期,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奖励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创新审判机制,精准提供“快保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