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荣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才能不断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围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两个议题,6月1日至3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省民盟,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特聘专家在咸阳开展专题调研。
云集生态园位于咸阳市永寿县甘井镇,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这里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拥有充足的富氧资源。2011年,这个占地13000亩、投资3.6亿元的生态园区建园以来,持续打造以现代农业产业化为主导,以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为展翼的新型农业生态园区,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陕西省“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殊荣。
调研组一行来到园区,帐篷营地、国防教育基地、高空滑索等体验项目各具特色,五颜六色的花开满山野,随处可见游客在园内拍景游玩。
“我们的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线上线下均可购买。”在园区消费扶贫产品展区,一位工作人员指着货架上的农副产品介绍说,目前园区已形成了以柿子产业链为主导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每年可提供120多个就业岗位,贫困群众就业后可年均增加收入3000元至6000元。
站在园区悬索桥上,望着眼前山色景韵,省政协委员刘二慧说,云集生态园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很好,但与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要求和市场需求相比尚有不足。建议当地涉旅部门加大管理合力,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掘文化内涵,不断挖掘潜力资源和隐性资源,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调研组一行来到礼泉县袁家村,这里店铺林立,游人如织。上世纪70年代前,袁家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烂杆村”,2007年村里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如今已成为中国文旅第一“网红村”。
据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琪介绍,村里从民俗旅游起步,围绕“农”字推动三产快速发展,建成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由2007年的170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26亿元,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5万元。
“袁家村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呼燕说,袁家村的成功在于创新,源于村集体经济以产权共有为核心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调研中委员们注意到,为满足都市人休闲度假和文化消费需求,袁家村虽然引进了艺术长廊、书屋客栈、咖啡酒吧等新业态,但大部分游客“打卡”只是吃点美食转一转,很难长时间在此停留。
调研组向村里提出建议,在做强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金字招牌的同时,还要不断升级乡村旅游内涵,由一日游向两日游、多日游、度假游转变,真正实现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
地处兴平市的马嵬驿景区,因“马嵬驿兵变”,让这片土地多了些神秘的传说。自2013年10月景区开放以来,这里日均接待游客万余人次,如今已成为兴平的一张亮丽名片。2015年,马嵬驿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及“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马嵬驿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但相比袁家村这里游客就少了很多,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省政协委员轩洪亮指出,我省部分特色民宿景区存在趋同化问题,由于缺乏当地人文特色而平时格外萧条。
他建议,民宿景区建设要严格搞好规划,避免无序经营和同质化发展,要把当地文化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以特色文化、地理景观、农副产品为抓手,形成民俗风情景观,带动特色乡村旅游。
在三原县天齐酒庄、泾阳县龙泉公社、大唐丝路小镇等地,委员们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咸阳依托历史文化、乡村民俗、农业果业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但由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目前除袁家村、马嵬驿、龙泉公社等运行效益较好外,官厅村、张家窑、大唐丝路小镇等都出现运行困难,甚至是暂停运营的状况。
“未来的乡村旅游应该结合文化来打造,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省政协委员白剑波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应以群体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要加强特色小镇文化内涵建设,以此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
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在咸阳调研实际,调研组建议,要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走发展与管理并重之路;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联动的发展合力,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