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陕派县域如何走好“十百千”升级之路?
——来自基层政协对县域一线探路实践的冷思考
  □ 记者 满淑涵
  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培育扶持市场主体,助推特色产业发展……从十亿到百亿再到千亿,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升级跳”还有多少台阶要跨越?
  5月31日,省政协围绕“以产业园区为抓手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在会前征集的交流材料中,部分基层政协阐述了对县域一线探路实践的冷思考。
  论起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头顶“千亿级”桂冠,神木“自带光环”。“十四五”开局,全国县域竞争正经历新一轮洗牌,作为能源大市、经济强市,神木将眼光瞄向“国际圈”,着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神木市政协认为,要充分发挥好全国经济百强县(市)优势,进一步推动榆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呼包鄂榆经济圈”,加快拓展国际化联系网络,积极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贸易体系。
  为此,神木市政协建议,要树立“项目为王”“转型为要”理念,紧盯中央政策导向和投入方向,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现代化强市建设目标,依托资源、区位、产业等比较优势,谋划储备一批具备战略性、支撑性、差异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培植财源的重点项目。同时,改革科研、教育和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快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容错制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稳定企业家的预期与信心。
  依靠陕西苹果“北扩”势头,近年来,山地苹果产业在米脂县“顺势而生”。目前,全县山地苹果种植面积23万亩,苹果年产量达10.5万吨。
  米脂县政协调研发现,全县果品生产产前、产中链条已基本形成,但产后储存问题较为棘手。部分果库只能满足大户使用,散户依旧使用土窑洞等传统方式储藏,时间过长影响果品质量和口感,导致部分果农收益不佳。此外,由于龙头企业偏少、资金不足,果品深加工尚处空白,产业附加值难以提升。
  如何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基础、提质增效?米脂县政协建议,应按照果园分布,合理布局大、中、小型冷藏库,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帮助果农树立精品意识,实现从“贪数量”到“求质量”的飞跃。
  2015年6月,三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这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关中地区首个、咸阳市唯一的县域省级高新区。经过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工作强力推进,一份亮眼成绩单跃然纸上:202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0.03亿元,上缴税金3.01亿元,成为全县示范带动作用最强、产业技术最密集、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新区。此外,入驻企业中世界500强2户、上市公司9户,为后续发展“加足马力”。
  “高光时刻”背后,更需正视发展的“痛难堵”点。三原县政协在调研报告中指出,目前,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到位,产业发展受阻。随着恒大文旅康养城、万达广场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新旧城之间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商贸发展等不协同问题亟待解决。
  三原县政协建议,要围绕中心城区和高新区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要以恒大、万达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为契机,形成新旧城区相互依托、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要做优城隍庙、周家大院、李靖故居等历史民俗体验游,做活于右任故居、宏道书院、渭北革命根据地等研学旅行体验游,做精柏社古村落、天齐酒庄等特色乡村休闲游,加快推进千亿级文化旅游康养城建设。
  根据《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20)》,韩城市再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位列第97位。作为渭南市重点打造的工业“特长生”和重要经济增长极,韩城市把工业园区当作经济发展主阵地,但目前由于规划布局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园区工业用地出现供需矛盾,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制约高质量发展。
  韩城市政协建议,制定工业闲置用地认定标准、认定范围和操作流程,收回长期闲置用地,对未达到法定收回条件的闲置、低效利用工业用地,建立土地收储资金制度,采取有偿收回、权益保留等多种途径处置利用,引导用地单位退出土地;对新引、新建项目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后迟迟不开工的,采取收取土地闲置费等手段给予惩戒。
  “三大三小”是深处秦岭中段南麓的宁陕县的“基本样貌”:版图大县、人口小县;林业大县、农业小县;生态大县、经济小县。
  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2019年,宁陕县开始实施农业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即壮大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提升100个农业园区,培育1000户产业示范户。
  宁陕县政协在调研中发现,因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园区建设不规范,经营方式不灵活,使得后续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园区效益整体不高,品牌没有做大做强。为此,宁陕县政协建议,加快推进“十百千”工程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依托新型农业合作服务体系,建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业生态链,推动“果、菌、药、畜”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集约化发展迈进。
  自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实施以来,平利县累计搬迁32607户98055人,搬迁人口占全县常住人口总数的55.2%,但就近就业增收路子不多、持续稳定增收难以为继等问题,给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增添了几分压力。
  平利县政协建议,应根据安置社区人口规模、区位特点和周边土地条件抓好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园区,引导市场主体与搬迁群众构建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园区+农户”等融合共赢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搬迁群众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同时,加大“三变改革”实施力度,解决搬迁群众远离土地、生产不便、土地撂荒等问题,增加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