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下好新型城镇化建设这盘棋
  □ 渭南市政协
  渭南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渭南市政协按照国家“两新一重”工作要求,就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规划不完善,建设特色不鲜明;城乡建设资金短缺,城镇设施水平不高;城镇管理机制不畅,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城镇产业不明晰,产城发展不协调”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存在问题
  一是规划不完善,建设特色不鲜明。
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市还未进行完备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一些关系渭南长远发展的宏观性问题还不明确。全市县级城镇化建设乏力,多数县(市)没有充分从区位、传统文化、自然资源禀赋等彰显自身优势,城镇化建设个性不足,特别是重点镇建设特色不鲜明,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二是城乡建设资金短缺,城镇设施水平不高。渭南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财政实力薄弱、融资渠道单一。由于缺乏规范的运作办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还没有有效利用起来,渭化搬迁、西渭融合轨道交通、渭华大道、渭富大道、华山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支撑。除富平县庄里镇等省级重点示范镇和大荔县朝邑镇等省级文化旅游名镇有政策支持外,其他县级城镇建设没有政策依靠,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三是城镇管理机制不畅,公共服务能力不足。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全市城镇面貌大为改观。但整治容易保持难,城市精细化管理中一些反复性、顽疾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电动车乱行乱停乱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主城区建设管理体制不畅,市、区建设管理权限划分不清,存在多头建设、管理缺位现象。随着城镇人口快速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还跟不上,特别是教育、养老等资源短缺矛盾日益凸显。
  四是城镇产业不明晰,产城发展不协调。全市仍然没有跳出传统产业的束缚,既存在主导产业不大不强、全产业链培育较弱的问题,也存在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融合不够、导致品牌不强的问题,产业作为支撑区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加快人口流动聚集的作用太弱。主城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主导产业不明晰,对区域内县级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意见建议
  (一)做好城镇体系规划,引领城镇建设。
一是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思想,立足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编制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十四五”期间“多规合一”的城镇发展规划,为区域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定依据。二是做好城镇带规划。按照区域联动的思路,以中心城区为基点,沿连霍高速、京昆高速、蓝榆高速和沿黄公路编制、构建“三轴一带”的城镇发展格局,推进临渭、富阎、韩合、大荔、蒲白澄、大华山六大板块协同发展。三是做好农业农村规划。结合渭南农业大市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村庄规划试点,引导乡村有序发展。落实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四是精准把握规划内涵。丰富新型城镇发展内涵,避免重复建设,规避土地、人力、财力等资源浪费。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一是加快传统公共设施改造,推动城市地下管廊、智能交通、智能停车、新能源充电设备、5G通讯设备等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和消费,为稳增长打造新动能。二是做优渭南主城区。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等重大政策机遇,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方面注重融入西安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西渭融合、互补发展。加快推进秦东城际铁路建设和渭南火车站提升改造,加强关中环线、油槐公路等公路交通与西安的无差异对接。巩固挖掘教育、医疗优势资源,组建渭南市儿童医院、提标市中医医院,筹建养老中心,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实现全市资源共享。三是提升城乡承载能力。加快县城地下管网、雨污分流管网、海绵城市、绿色出行系统、智能停车、特色街区等建设改造进度,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三)强化城镇管理,提升城乡面貌。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主体明晰、职责明确、分工科学、协作有力、权责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协同能力和水平。二是重视文明教育。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提升市民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的新风尚。三是创新管理手段。坚持智慧城市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市县服务指挥中心,充实信息和数据,形成“智慧中枢”,实现“一图呈现”和“一网调度”。四是增强执法能力。按照国定标准,建设一支高素质、善管理的执法管理队伍,确保城管执法工作力量。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实现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
   (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城协调发展。一是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围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育链、延链、补链、强链,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富阎经济区等国家级、省级园区,与镇江等东部支援城市合作,创新招商模式,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二是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按照“一县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促进产业、要素、资金、政策向优势区聚集,做强白水苹果、大荔冬枣、临渭葡萄、合阳红提、富平柿子、蒲城酥莉、富平奶山羊、澄城黑猪、华州设施蔬菜等品牌。超前发展集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融合产业,建设集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拓展农业新业态。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完善中小微企业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投融资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向农村渗透,建立以县、镇、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配送网络体系,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推动“双创”支撑平台发展,加快建设标准化创业中心,强化创业服务。四是激发城乡经济活力。全面推进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华州、合阳等区(县)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组建农业经济开发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释放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