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曙光中涅槃
——读《人民政协诞生实录》
  □ 严维佳
  翻开《人民政协诞生实录》,站在新时代的高峰,回望和重温72年前人民政协在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中诞生,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人和事,一篇篇、一幕幕,依然那么鲜活生动,那么意蕴隽永,那么感慨万千!
  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时,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派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此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后称无党派民主人士)组成的,以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共同协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任务的新政协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共和国一道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光辉历程。
  而相对于催生新中国的“新政协”,所谓“旧政协”的历史也许很多人知之甚少:时光倒回到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当喜迅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付出了巨大流血与牺牲的中国人民在欢庆胜利的同时,多么渴望和平、渴望寻求一条光明的、和平的、民主的、团结的国家发展道路!
  早在抗战胜利之初,中国共产党就从民族大义出发,顺应民意、主张和平、坚持民主,团结民盟等进步党派和社会贤达,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与蒋介石国民党进行了长达43天的艰苦谈判和坚决斗争,最终促成了具有开启中国和平建国新阶段的《双十协定》,这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争取平等民主和平的最大收获,是对国民党一党统治的重大突破。1946年1月10日至31日,万众瞩目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国民政府礼堂开幕,实现了中共主张的愿以极大的诚意和容忍与各党代表和社会贤达共商国是、努力合作的伟大创举,巩固了中共与民盟、民建、民进、九三学社等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新局面,史称“旧政协”。
  然而,正当国人对“旧政协”通过的《和平建国》等五项协议的实施充满希望之时,假民主、真独裁的国民党及顽固派却对实施《双十协定》《五项协议》阳奉阴违、制造摩擦、设置障碍,甚至挑起事端,相继制造了“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等。1946年6月,更是置全国人民愿望于不顾,撕毁“旧政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不久又将民盟宣布为“非法团体”,迫使民建、民进、致公党、九三学社等被迫转入地下,一大批民主党派领导人及社会贤达相继前往香港等地继续斗争。
  但令国民党当局始料未及的是,从内战爆发到我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并取得节节胜利,短短三年时间,战争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共中央顺势而为,于1948年5月1日,适时提出了蕴含建国构想的“五一口号”,明确提出了“联合全国各民主党派,巩固扩大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这一新主张,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高度认同,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筹建“新政协运动”。可以说,“五一口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奠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础,吹响了协商建国的集结号,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
  伴随着“五一口号”共识下“新政协运动”的蓬勃兴起,广大民主人士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纷纷行动起来,深入东北、华北解放区视察、协商,为“如何建国和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建言献策,诚如李济深、沈钧儒、谭平山、郭沫若等55人声明之所述“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1949年,当毛泽东主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动员令后,新中国诞生前的曙光中,在中共中央组织下,各民主党派代表人物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由海内外四面八方相继汇聚北平,参加筹备“新政协”,协商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伟业。从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到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这一中国独有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在新中国诞生前的黎明曙光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他宣告了一个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如旭日东升、光芒万丈,成为了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并永载史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七十二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今天,当我们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时,回首从“旧政协”到“新政协”走过的路,重温这段曙光中涅槃、浴火中重生的历史,正如汪洋主席指出的:“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想得透、看得深、把得准。”
  (作者系汉中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