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李荣
清明忆英烈,忠魂贯长空。仲春时节,记者走进渭华起义教育基地,苍松翠柏间,高高矗立的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碑身正面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十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基座上镌刻着42位眼神坚毅的军民浮雕群像,他们在红旗的引领下,勇往直前。
西北革命斗争史上的一座丰碑
历史不会忘记,渭华起义打响了西北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为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干部,积累了开展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创建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产生了重要影响、积累了宝贵经验。
1927年春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陕西革命运动也随之转入低谷。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八七”会议后,秘密成立的中共陕西省委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提出了“党到农村中去”“党到军队中去”“武装农民”等任务要求,并随之开展革命活动。
1928年5月,在中共陕西省委和中共陕东特委的领导下,渭华武装农民与共产党领导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在渭华地区发动了震撼西北的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渭华起义。习仲勋同志曾为渭华起义题词:“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并评价起义是“我党继南昌、秋收、广州暴动后的又一次大暴动”。
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发生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起义,它开创了在人民军队设立政治委员的先河,为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革命的大后方做了革命准备。
一条砖铺标语的前世今生
走进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一条写在地上的标语“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格外醒目。
“这条标语不是15个普通的汉字,它背后有着震撼人心的故事。”渭华起义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刘萌说,标语长20米、宽2.1米,是用319块青砖铺砌而成,在馆藏1400余件革命文物中,只有它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关中陷入一片白色恐怖。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遇害。为悼念李大钊和38万烈士,共产党员陈述善、李维俊带领高塘、谷堆两校师生在高塘小学举行追悼大会。会后,他们带领两校师生搬来青砖,又从附近的涧峪河畔捡来鹅卵石,一砖一石铺成了“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这句振奋人心的标语。
渭华起义军司令部进驻高塘小学后,军委主席刘志丹看到砖铺标语心潮起伏,带领官兵又增加了“同志们赶快”5个字,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感召力。
渭华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和清乡团屠杀了无数革命者,还试图抹去一切保留有革命色彩的标志。刘志丹在组织部队撤退时,安排战士用黄土将标语掩埋,恢复了通道原貌。1951年,这幅镶嵌在大地上的红色标语重见天日。刘萌说,这幅标语生动反映了渭华地区人民群众坚守信仰、勇于革命的精神风貌,成为渭华起义革命精神的历史见证。1998年,这条巨幅砖铺字标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看着眼前的巨幅标语,游客李芸说,这是一幅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标语,在供后人拜谒的同时,也在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奋进。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如今,距渭华起义爆发已过去93年,红色的火种在渭华大地上代代传承,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依旧绽放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2018年,华州区民政局在烈士陵园内建造了渭华起义烈士纪念墙,墙上共有266块烈士名录,每一块都记载着烈士的生平及其丰功伟绩。这些革命烈士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大部分烈士在牺牲时年龄多在2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5岁。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渭华起义精神,每年清明节,都会有群众自发前往烈士陵园,深切祭奠缅怀革命先烈,重温他们的英雄事迹,表达满腔崇敬之情。
刘萌说,渭华起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都要接待数万名参观者,他们通过聆听先烈故事,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了解红色革命历史,将渭华起义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建立烈士纪念墙是对历史的铭记,那些当之无愧的英雄应当受到人民缅怀和敬仰。”渭华起义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曹宁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希望更多人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红色基因代代传,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在新时代,渭华起义精神必将激励和引领广大党员干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