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榆林体育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榆林体育战线勠力同心、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紧紧围绕陕西体育“1155”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显著成绩,展现了体育精神、体育力量、体育担当。
提高站位、扭住大事全国十四运会筹办工作扎实推进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第十四届全运会将在陕西举办,要做好筹办工作,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按照组委会安排,榆林将承办拳击和男排 2项比赛。对标“精彩圆满”办赛目标,榆林市坚持系统谋划、精细管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各项筹办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场馆建设基本就绪。承接比赛的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于去年7月份顺利竣工,11月份通过2020年全国女子拳击冠军赛完成了场馆测试,目前正在进行周边环境整治。二是竞赛组织有序推进。成功组建项目竞委会,科学制定竞赛组织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合理设置岗位,选优配强工作人员,各项工作有力有序。三是服务保障及时跟进。制定了安保方案,确定了接待酒店和供餐单位,招募志愿者1150名,组织开展“我要上全运、迎省运”群体赛事活动19次,医疗、交通、电力、食药安全等工作均在按相关要求扎实推进。四是备战训练保障有力。对榆林籍参赛运动员进行跟踪服务,精心落实后勤保障,让备战队伍心无旁骛、全力备战。目前榆林市有望冲击前三名的运动员共36名,其中有望冲击金牌的运动员12名。
着眼全局、汇聚合力省十七运会筹备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一是顶层设计完成改革。聘请全国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运作管理专家为首席专家,优化调整筹备方案、明确事权责任,组建19个工作部室,集中驻会办公,举市一致办省运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二是场馆建设强力推进。新建和改造提升体育场馆35个,各类场馆建设项目总投资超70亿元。三是备战训练高效推进。省运会28个大项758个小项全部完成队伍组建。目前榆林市备战省运会的青少年超过4600人,备战力量超过省会西安,居全省第一。四是新闻宣传渐次升温。会徽、吉祥物成功发布,官网、融媒体平台同步开通,“我要上全运、迎省运”系列赛事接连举办,参与群众过百万,形成省运强大“气场”。
打造精品、培育特色群众体育赛事再掀高潮
一是不断丰富赛事活动。全年共举办群体赛事132场,2020全国健身瑜伽公开赛、陕西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全市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好评如潮,极大提升了榆林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二是持续打造精品赛事。继续支持各县市区结合县域特色,打造精品赛事,7个县市区成功举办2020“一县一品·精品赛事”,有效满足老百姓健身需求。三是大力开展健身指导。全年完成国民体质监测1.4万人,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26期2200人次,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科学精准的健身指导服务。
精心组织、科学训练竞技体育成绩喜人
一是备战训练科学开展。引进包括8名国家级教练员在内的57名高水平教练员,将其安排在47所中小学和俱乐部等体教融合基地开展训练,通过他们丰富的执教经验和先进的训练管理理念,培育本土教练员,打造出一支敢拼会赢的人才队伍。二是各项赛事再创佳绩。先后组织16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去年的省锦标赛和冠军赛,获得181.5金、193银、191铜,6个队组获得团体第一名,金牌榜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西安。三是体教融合不断深化。加强“奥体班”建设,研究出台《普通中学设立奥体班工作方案》,确保青少年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体育项目在校园普及打造了新“模板”,“体教融合”走在全国前列。
刷新视听、守正出新体育文化传播有力
一是突出以体化人。坚持以“阳光榆林·阳光体育”为主线,大力传播体育精神,摄影大赛、体育书画展相继举办,省十七运会筹备工作纪实、宣传片震撼播出,运动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强化能量输出。《和雅体育》校本教材成功出版,靖边“女超人”马英再次征服世界之巅,成为我省从珠峰南坡、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第一人,为榆林乃至陕西体育事业都画上了浓重的一笔。三是拓宽宣传渠道。官方宣传平台全年发布信息3804条,人民网、新华网、西部网、《榆林日报》等100多家中、省、市新闻媒体800多次报道榆林体育工作,极大提升了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点面结合、狠抓落实体育健身设施供给不断扩大
一是兴建体育公园。顺利完成榆林景观大道和沙河公园体育示范带建设项目,可满足周边10余万名群众健身、休闲和娱乐需求。二是狠抓项目落地。圆满完成全国社会足球场地39块专项建设任务,全年共新建社会足球场地57块,极大提高了榆林市社会足球场地供给水平。三是推动体育惠民。结合脱贫攻坚,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全年实施村级健身器材配送工程95个,其中贫困村65个,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健身需求。
2020年为“十三五”圆满收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过去五年,榆林体育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筹办全国十四运会和省十七运会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多项工作获得“国字号”奖励,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和跨越。
这五年,体育改革成效显著。省运会改革顶层设计全面完成,市赛县办试点推进,市运会和中运会有效合并,赛事体系不断优化。“奥体班”建设全面铺开,“体校精品+体教融合+体社融合”的竞技体育人才梯队有效构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坚持以精品和特色赛事为引领,每年组织各类群体活动220场以上,榆林国际马拉松赛被中国田协认定为国家银牌赛事,全市体育健身活动站点达到484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10829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37%。竞技体育实现突破。榆林代表团在2018年省十六运会夺金291.5枚,位列全省第二,实现对宝鸡追赶超越的既定目标,取得历史性突破。惠子程先后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和2019年世界军运会射击比赛中为国争光,勇夺冠军、打平世界纪录,荣立国家一等功。榆林体校连续四个奥运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9年被国家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陕西近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市体育中心、体校迁建、水上运动中心、东沙文体馆等一大批高标准体育场馆投入建设。县级“一场一馆”基本建成,累计完成村级农民体育配送工程2292个、乡镇体育健身工程139个、城市社区配送工程225个、全民健身工程24个、示范带健身工程6个。城区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村级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72%,县级公共体育场覆盖率达到83%,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体育产业不断扩大。体彩年均销售额7亿元以上,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鼓励和引导各类主体投资体育产业,全市体育协会达到189家,体育赛事拉动消费1.74亿元。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经营场所达1200个,各类体育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体育产业规模达17亿元。体育文化建设如日方升。省十七运会会徽、吉祥物成功发布。启动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开展《榆林市国民体质健康指导白皮书》《榆林体育运动学校和雅体育(校本教材)》《榆林体育史》《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志》等系列课题研究,同时打造榆林体育展览馆并面向社会征集展品和史料,形成榆林体育珍贵遗产。
“十四五”时期,榆林将重点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推动各项体育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
一是全民健身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60万以上,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榆林国际马拉松赛升格为全国金牌、国际铜牌赛事,“运动处方”全面推广,体医融合不断深化,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成功创建。二是体育设施供给明显增加,城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健身设施覆盖率超过90%,城市体育公园体系有效构建,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以上。三是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体校精品+体教融合+体社融合”人才体系稳固构建,榆林体校跻身全国前20强,竞技体育成绩实现“保二争一”。四是体育产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体育消费品制造原材料成功嵌入榆林“煤头化尾”产业链,体彩年销售稳定在7亿元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0亿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五是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持续推进,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融入体育教学。
任重道远自须扬鞭奋蹄,时不我待更要只争朝夕。展望未来,榆林体育人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给市委、市政府及全市380万父老交出一份满意的体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