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柳生正在创作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丝网版画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文/图 自1964年起,画家何柳生一直致力于用钢笔创作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丝网版画,计划在今年6月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丝网版画展览。
3月17日,初次见到何柳生时,他正对照贵州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图纸描画,正在创作中的中欧班列、天津港、中国天眼、中国登月四幅作品,都将收录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丝网版画,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在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丝网版画分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单元,其中包括莫斯科红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北京大学红楼旧址等历史印记。
何柳生今年83岁,耄耋之年的他每年至少要完成十二幅画作,他的灵感源于对事物的深入探索。为了画出华山的险峻,他共爬了十六次华山,每次去都能发现不同角度的美景。何柳生多次攀登到高山之巅,望着朵朵浮云在眼前变幻,陡峭山脉直冲云霄,他发自内心地敬畏大自然的浩瀚无边。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思考,他最终在2012年完成了名为《西岳华山》的国画作品。
何柳生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就梦想着要当一名画家。幼时的他喜爱看报纸上的漫画和连环画,在闲时用铅笔临摹。考入北京矿业学院后,他担任中国美协业余版画组组委,受教于李桦、古元、力群等版画名家。在此期间,他因画北京环城赛跑冠军的肖像宣传画,逐渐有了名气,《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等报刊开始向他约稿,他根据报纸上的文章进行绘画创作,画作多次被选为报纸配图。
“画家在成为画家之前,首先是社会的一分子,好的画家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何柳生说,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最终都要在时代的洪流中汇合,画家亦然。
何柳生坚持用纸笔记录时代的足迹。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河北开滦煤矿工作,白天采煤,晚上画画,乐此不疲地为工人们画人物肖像。他在深入了解煤矿工人的艰辛与不易,并搜寻相关资料后,于1964年创作完成了《开滦赵各庄煤矿1938年大罢工》木刻组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丝网版画中的第一幅作品。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何柳生的作品《抗战老兵》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创作期间,他采访了三十名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与战友并肩作战的故事。他带着一箱牛奶和点心探望每一位老战士,与他们亲切聊天,为他们拍摄照片,回去后根据照片与采访情景进行绘画,真实刻画人物形象。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何柳生探访了三位抗美援朝老兵,这三位曾为农民的志愿军老战士在凯旋后依然务农,过着最朴实平凡的生活,他被深深地打动,创作了名为《最可爱的人》的国画作品。“我始终敬佩两种人,一种是为推动时代进步作出贡献的人,一种是心怀山河的平凡人。”他说。
何柳生常说,画家要铭记历史,有强烈的使命感,只有沉下心去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素材。2004年,他去国外参加藏书票展览,经过比利时布鲁塞尔广场时,望见广场一侧的天鹅咖啡馆。此地曾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并写下《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活动地,他立即取出相机拍下照片,坐在广场对面画了天鹅咖啡馆的主要画面,回去后根据照片补充细节。
何柳生认为,真诚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画画不单单是个人的事,也是面向全世界的一种呼吁。几十年来,他一直以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为创作之本,在华阴老腔传人、秦腔艺人、古典乐器表演名家的人物素描画作中,加入青花瓷、汉服、古建筑等民族文化元素,竭力刻画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他还将中国风融入藏书票的创作中,西安古城墙四门、西安钟楼、西安大雁塔等著名历史遗址都曾出现在他的藏书票上。他带着创作的百余种藏书票多次前往亚、非、欧10个国家参加藏书票研讨会,国外同行对中国风藏书票非常喜爱。
社会责任感始终是何柳生最根本的创作源泉,何柳生希望画作能定格历史长河里的真善美,为社会带来一股觉醒的力量、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风,让众人从他的画作中看见时代的变迁进程,与芸芸众生共情共鸣。“这一生,我不仅要做一名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信条的画家,更要做虔诚纪念者。”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