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孙科 □ 记者 满淑涵 文/图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68.39%,排名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97%,排名全国第4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5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100家,均创历史新高……累累成果折射出陕西科技创新厚实的基底。
迈入“十四五”,科技创新怎么干?省两会前夕,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孙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突破,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动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西部创新高地,有力支撑引领我省实现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
聚焦科技前沿突出原始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一要求,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过去一年,我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省级科技计划中支持基础研究经费达1亿元,占比10%。试点项目经费“包干制”,实施基础研究定向委托项目和“陕煤”“引汉济渭”企业联合基金,实施重点产业链项目,部署创新链27条、创新点274个,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启动编制陕西实验室组建方案,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开始施工,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拟建名单。
当前,基础科学“先手棋”效应越发增强,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孙科表示,基础研究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2021年,省科技厅将加快推进陕西实验室建设,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在陕布局,统筹协调在陕科研力量,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主动承担重大攻关任务,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维护国家科技安全作出陕西贡献。
实施“两链融合”行动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 过去一年,我省积极打造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1155”工程成绩单持续刷新:陕西省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组建成立,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落地,20家“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启动运行,双创孵化载体数量较2019年增长19.3%、国家级载体数量增长21.3%……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我省还实施了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促成100余项成果签约转化。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联盟,发挥技术市场作用,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创历史新高。
“十四五”开局,陕西科技成果如何更好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孙科介绍,2021年,我省将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对接机制,全图谱梳理产业链短板弱项,建立企业、创新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三张清单”,布局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打通产业链“堵点”和创新链“痛点”。支持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成果转化特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试点,推动创新创业政策取得新突破,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和新型研发平台,试行“帅才科学家领衔”“揭榜挂帅”“赛马制”,吸引高质量创新要素聚集。
培育创新主体引领“双创”升级版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成果的使用者、受益者。
过去一年,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8069家,增幅达到50.48%,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6100家,同比增长40%以上,增幅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推行科创板企业培育计划,向省上市企业后备库推荐企业16家,瑞联新材在科创板上市,凯立新材料、康拓医疗过会,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达6家,科技企业梯队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我省出台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项便利化措施,向96家孵化载体发放补助556万元,减免2421家在孵科技企业租金5799万元。同时,与中行陕西分行联合规划5年2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和创新发展。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目标催人奋进。孙科表示,2021年,省科技厅将继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和科创企业上市培育计划,遴选100家创新型企业进行上市培育,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0家左右;采取“直投+引导”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科技企业;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打通科研人员向创新型企业家转型的通道,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