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上午,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前,第二场“委员通道”开启。 本版图片均由 记者 杜静波 摄 杨柳 孙瑜 陈利 陈斌 范晓丽 朱鸿 □ 实习记者 张涵博 1月27日上午,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如约而至。杨柳、孙瑜、陈利、陈斌、范晓丽、朱鸿6位省政协委员接受记者集体采访。
“抓好我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讲好陕西故事”“合理优化配置,节约利用水资源”“打造氢能全新产业链,释放碳中和压力”“保护秦岭绿水青山,打造陕西最美名片”“加强对境外病毒的输入管控”……委员们围绕生态环境、文化发展、能源科技、疫情防控等热点话题,回应群众关切,畅叙思考建议。
省政协委员、省科技厅总工程师杨柳:
坚持“四管齐下”,抓好我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和污染严重的省份之一,黄河流域分布了全省80%的污染源,土壤、地下水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为‘三氮’、磷酸盐、COD、农药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检出率6%至100%,超标率10%至67%。”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今年省两会热点话题之一。第二场“委员通道”刚开场,面对记者的提问,省政协委员、省科技厅总工程师杨柳介绍了相关水土污染情况。
杨柳为此建议,应坚持“四管齐下”,抓好我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
“首先要构建水土污染综合治理体系,强化风险管控。”她说,应统筹“上游—中游—下游、地上—地下”协同共治,构建空—地—井立体监测网络,研发修复技术,形成全过程、多级水土环境风险防控体。应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实施“水十条”,实施“水涵养、水治理、水管控和水景观”四项措施,提升流域水安全。对重点污染河流,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人工调控、增加基流、提高流速、增强自净、强化监管”等措施,推进污染治理;对于基流不足的河流,通过调水、洪水地下储存等技术,增加生态基流量。此外还要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
如何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管控和修复?杨柳认为,要落实好“土十条”,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解决污水处理负荷率低等问题;加大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升农村垃圾与污水治理水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化肥、农药、杀虫剂减量行动;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快绿色矿山建设。
“监察执法同样重要。”杨柳强调,要发挥监察执法作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孙瑜: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讲好陕西故事
陕西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尤为富集。如何发挥好文化大省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围绕这一话题,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孙瑜谈到不久前火爆荧屏的电视剧《装台》,“这部剧把陕西的秦腔、美食、方言、城乡风貌等全方位多维度展现给了观众,充分张扬了陕西的地域文化,让陕西人充满了自豪感!”
孙瑜建议,政府应在政策、措施和机制上鼓励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让优质文化资源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此外还应发挥陕西高校人才集聚优势,鼓励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形成集群优势,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陕西名片。
建设文化强省,在讲好陕西故事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建议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文化产业的创新成果,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孙瑜说。
省政协委员、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利:
优化配置,让节水刚性约束切实落地
我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但平均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8位,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关中、陕北两大区域,占全省65%的国土面积、76%的人口、85%的经济总量,水资源总量不足全省的30%,水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协调。
“‘十三五’时期,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节水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启动了引汉济渭大型水利工程,但与国家新时期节水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困难和挑战。”省政协委员、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利举例说,“以水定地、以水定产”还没有有效融入到水资源规划、评价和用水过程中;农业、工业用水存在较大的节水潜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低水价杠杆作用不明显,用户利用再生循环水的积极性不高;供水水源和取用水计量系统有待优化完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陈利表示,我省应将“以水定域、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空间规划刚性约束切实落地,进一步推广节水技术,形成水价调节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节水计量监管。同时,发动全社会自觉节约用水,为我省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斌:
把碳中和的压力转变为新型能源产业技术发展的机遇
“陕西是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保障基地,承担着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使命。面对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我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保障能源安全供给,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斌说。
在2020年召开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陈斌认为,我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扭转,必须把碳中和的压力转变为新型能源产业技术发展的机遇,通过能源科技创新驱动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转变为我省经济产业升级的动力,不断推动我省能源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氢能将主导‘脱碳社会’,并带动数十万亿的新兴产业市场,这已成为各国竞相投入的战略制高点。”陈斌介绍,通过我省原创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技术制取氢气,可将碳排放严重的火力发电转变为清洁高效低碳的能源供给体系,打造氢能大规模制备、储存、输运、应用的全新产业链,推动我省能源工业、制造业、汽车工业等行业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范晓丽:
保护秦岭绿水青山,打造陕西最美名片
秦岭不仅是中华民族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中央水塔”、“生物基因库”、“国家中央公园”之称。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范晓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从三个方面推进秦岭生态建设,推动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范晓丽建议,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公园为抓手,通过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工程和“数字秦岭”信息化监管平台等建设,将秦岭生态系统中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传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等重要生态区域纳入建设,扎实推进秦岭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后,我省该如何持续推进秦岭生态建设?范晓丽认为,应以秦岭和黄河流域生态建设为引领,协同规划陕西域内汉江流域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陕西域内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增强秦岭生态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履行建设“山青、水净、坡绿”生态环境的责任。编制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绘制分区保护图,划定核心、重点、一般保护区,实行分区保护。实行精细化管理,形成省市县三级保护体系,让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落地落实。
“秦岭是陕西最美的名片,陕西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秦岭的深意,推进陕西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早日实现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范晓丽说。
省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
加强对境外病毒的输入管控是目前最大的民生
“到现在为止,世界仍处于疫情之中,然而在我的视野里,只有最初的几个月,由于疫情突如其来的冲击,不仅使人恐惧,出行、购物等都出现了困难。不久后,陕西的交通恢复了,饮食是丰富的,到医院看病没有障碍,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秩序都很正常,文化活动也在循规展开。”省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说,陕西的民生能够得到全面保障、环环改善,应予以肯定,获得掌声。
朱鸿认为,采取强硬的措施加强对境外病毒的输入管控,这是目前最大的民生。陕西应该严格控制境外病例的输入,其中有很多文章要做。这是疫情时期经济活动的上策,也是可以欣慰的民生。
“陕西有豪壮的作家群,现实主义作品一向重如泰山,举世瞩目。当此之际,也应该出现反映三秦大地济世安民及敬业乐群的作品,播读者、朗诵者也应该加入进来,乐于传播这些作品。民生不仅是饮食男女,也包括着精神需要。在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的阶段,让文学给民生注入昂扬之气,鼓舞并勉励是非常必要的。”朱鸿说,与此同时,陕西的媒体应该以各种途径,向受众提供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有助心理健康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