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奋进“十四五” 砥砺再出发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数说2020
  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形势、艰巨繁重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实现生产总值2.62万亿元,增长2.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和8%,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1546名医护人员出省出境支援抗疫,累计承接209架次国际航班分流任务,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贡献
  ●顶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减免税费650亿元以上,其中减免社保费248.32亿元,清欠民营企业账款108.47亿元,推动全省经济由负转正、逐季回升
  ●帮扶292.5万农民工返岗复工,为退役军人提供岗位15.7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1.6%,城镇新增就业43.2万人
  ●电力外送增长20.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
  ●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78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668亿元,带动有效投资1670亿元,陕北—武汉特高压直流输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银西高铁建成通车,新增11条(段)、578公里高速公路,西安地铁5、6、9号线通车运营,建成5G基站1.8万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
  ●粮食产量达1275万吨,单产创历史新高,生猪存栏恢复到常年水平的105.5%,“柞水木耳”等优质农产品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分别增长14.1%和40%以上
  ●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1.4万个,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900座,销售扶贫产品122.2亿元,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增长17.8%。苏陕扶贫协作持续深化,1854个项目惠及20.89万贫困人口
  ●新建国家级众创空间18家、“双创”示范基地4家,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500亿元。部署重点产业创新链27条、创新点274个
  ●电子信息产业增长37.4%,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800家
  ●新增上市公司和“新三板精选层”企业7家、过审5家,创历史最好成绩
  ●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2.1%,实有市场主体增长12.1%
  ●“长安号”开行3720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均居全国第一
  ●加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0.1%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12%,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六连涨”,6大类18个群体社保待遇调整惠及368万人,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2.59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19.23亿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投资258.13亿元,城镇老旧小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惠及41.24万户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5%,义务教育大班额下降至2.4%
  ●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惠及妇女儿童180万人次,有效干预新生儿出生缺陷1900余例,发放高龄补贴25亿元、计划生育扶助金6.69亿元
  ●社会大局总体平稳,治安满意率达96.6%
  回眸“十三五”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人均突破1万美元
  ●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突破6000公里和6100公里,县县通高速如期实现
  ●陕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升0.6个百分点,陕南生产总值增长46.2%,全省城镇化率提高5.5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如期完成
  ●28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4.93万户贫困群众搬入新居
  ●预计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92元提高到12491元,占全省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由88.5%提高到93.8%,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全面深改取得重大进展
  ●实有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第12位,新增上市企业17家
  ●国企净资产和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2.8%、23.3%
  ●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6.4%和10.2%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自贸试验区21项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综合保税区数量居全国第6位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线通达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客货吞吐量分别居全国第8、第10位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4.8%,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内资年均分别增长12.8%、13.9%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
  ●河流优良水质优于国考指标20个百分点,入黄泥沙明显减少
  ●森林覆盖率超过45%,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渐进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5%和8.9%
  ●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29%
   “十四五”目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以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万元左右。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建成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延安精神进一步弘扬,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民生福祉得到更大改善,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为基本遵循。二是始终坚持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战略指引。三是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主攻方向。四是始终坚持以聚智创新、聚焦产业、聚力富民为关键抓手。五是始终坚持以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为重要方法。
  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2021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
  狠抓政策落地见效,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顶格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增值税留抵退税、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延期缴纳税款等举措,延续我省2项阶段性税收减免政策。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落实国家降低输配电价和工商业电价政策。
  在“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等领域实施一批扬优势、补短板项目,省级重点项目投资42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力争企业债券融资超过3000亿元。
  全面开工建设西延、西十、西康高铁,做好安康至重庆、延榆鄂等高铁前期工作,推进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段改扩建等17个续建项目,加快引汉济渭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充分挖掘消费潜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改造提升5条省级商业步行街,创建10个省级夜间经济示范聚集区。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发挥好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作用,积极筹建陕西实验室,高水平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和西安科学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加强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推动各级高新区协同错位发展,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深化“两链”融合发展。推动建设一批协同高效的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撑主导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实施百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600亿元。
  实施推动创新创业三年行动,完善“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创新创业体系,新建省级创新创业平台40家以上。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壮大,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0家左右。
  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切实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精心打造重型卡车、煤化工、集成电路、光伏发电、电子显示等重点产业链。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30家,支持宝鸡创建国家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15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80万吨乙烷裂解制乙烯等项目。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高标准打造宝鸡、延安等国家物流枢纽,支持陕南建设多式联运内陆无水港、陕北建设能源化工物流园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家政物业、体育健身等产业。做大做强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主导产业。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行业100强企业开展精准对接,深入推进央企进陕、民企商会进陕活动。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防止规模性返贫。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工作衔接、机制衔接。
  粮食总产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新增290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强化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统筹实施“3+X”全产业链奖补项目,推进果业提质增效、设施农业转型升级、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抓好生猪生产,引导大型企业在渭北、陕北布局建场,新增存栏100万头。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推进中欧班列市场化运行,建设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加快西安铁路口岸和综合保税区一体化进程。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支持西安、西咸新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支持榆林口岸开放。进出口增长8%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左右。
  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广“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推行综合监管、联合执法,深入实施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做好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力争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2家,支持西安科创金融、铜川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深化关中协同创新,加快构建规划协同、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政策联动的融合发展新机制。推动陕北转型升级,支持榆林建设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支持延安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陕南绿色循环,打响秦巴生态品牌,加快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
  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为重点加快建设西安都市圈,促进西安与宝鸡、铜川、渭南、商洛等城市联动发展。推动榆林、延安、汉中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10—15个县(市)开展“县城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提升重点镇、特色小镇建设水平,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快建设美丽陕西
  严格执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综合智慧监控系统。抓紧制定产业准入清单和巴山保护办法,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秦岭国家公园建设。
  抓住“水沙同治”这一关键,推动黄河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开展渭河及其主要支流水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2600平方公里。加快古贤水利枢纽等骨干控制性工程建设,推进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实施小北干流治理工程。
  持续改善关中地区大气环境,积极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有序推进关中、陕北电力产业优化布局。强化河长制湖长制,深化汉丹江等河湖综合治理,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保护。
  全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突出抓好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和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消毒等环节,切断散发病例传播扩散途径,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
  严格落实化解8大类61项风险隐患清单台账,切实提升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投资、重要科技、粮食能源等领域风险预防处置能力。开展化工园区、生产企业和危化品交通运输领域专项整治。深入开展煤与瓦斯突出、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冲击地压等灾害治理。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基层成长计划,培训企业职工和农民工50万人次,促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加大欠薪治理力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深化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医保、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归集住房公积金500亿元。新建公租房5000套,发放租赁补贴3.9万户,新开工棚户区改造7500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622个。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00个。开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提升孤儿、困境儿童生活保障水平。
  加大普惠性幼儿园财政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健康陕西17项行动,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成100个城市社区服务站、100个智慧社区、3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