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菊 陈斌 史晓红 陈怡平 李敬喜 杨淼 麻宝玉 毛平宇 白宜勤 刘勤州 省民盟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香菊代表省民盟
加强我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建议 当前,黄河流域局部区域生态的脆弱性和重大灾害的风险性依然存在,制约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成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沉积物——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在我省榆林,该区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二是渭北旱塬未能有效调控径流,亟需有效遏制沟壑扩张,固沟保塬。三是退耕还林工程使陕北地区地表蒸散增大,导致黄河径流减少和土壤干燥化。四是当前水土流失与生态治理监测、监督与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持续性过程监测,且监测手段较为落后。
因此建议:
一、强化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力度。尽快启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接,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二、重视渭北旱塬固沟保塬工程建设。优化地表径流收集、利用或处理的适宜地域模式,确保沟头不前进、沟道不下切、沟岸不扩张。
三、探索黄河流域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维持途径。研究我省各地有利于天然植被大面积保护的农耕空间阈值,划定保护红线;分析不同区域生态产业潜力与适宜格局。
四、全面强化水土保持监测监督。研发自动监测与智能化监管系统、土壤侵蚀快速调查与评价系统、水保工程措施实时感知系统,为水土流失监管提供现代技术平台。同时,遏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行为。
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斌代表省政协经济委
关于陕北能源工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陕北能源工业支撑了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承担着打造我省经济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2019年,陕北能源工业完成产值5407亿元,占陕北工业总产值的82%,煤、油、气产量分别达到5.15亿吨(全国第三)、2548万吨(全国第一)和232.6亿立方米(全国第一),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但目前还存在重大示范项目推进迟缓、项目储备不足、产业合力较弱、管理水平不强、产业培育不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陕北能源工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
为此建议:
一、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榆林科创新城建设,打造榆林能源工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力争延安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延安科技智库。
二、稳固能源保障。加快煤炭绿色开采、智能化开采新技术的应用,提高采出率、降低开采成本,打造世界级能源资源可持续开发高地。
三、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铝镁新材料基地,谋划布局氢能产业,促进能源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
四、优化配置要素。实现“陕北煤炭就地气化—关中精细化工—陕南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互动发展布局。
五、加强园区建设。重点选择榆神工业园等大型煤化工园区高起点筹划、高标准建设,形成产业生态布局、循环链接和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格局。
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副主席史晓红代表西安市政协
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整治的思路与对策
西安市围绕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采取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项目管理,拓宽筹资渠道、做好资金管理,加强监督考核、严把质量安全,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系等措施办法,加强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整体形象提升。
为进一步做好渭河治理和保护提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从国家层面给予资金支撑。西安渭河流域河湖水系保护治理项目301个,总投资546.61亿元,涉及16个市级部门和区县、开发区(含西咸新区)。在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中、省应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资金、水利发展资金、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奖补资金中给予支持。
二是按照发展“城中河”的现实需要,解锁渭河西安城市段的控规限制。由于受渭河控制性规划的限制,新建项目的审批程序复杂、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渭河西安城市段的发展。建议上级流域主管部门给予支持,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调整控规,推动相关项目规划落地。
三是协调水量调配,保障水资源需求。为保持渭河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营造景观水面、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建议上级流域主管部门利用跨流域调水工程,协调境外流域机构的调水工程,利用富余弃水,增加河道生态流量。
省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怡平
让黄土高原生态与环境走向良性循环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目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黄土塬区长期抽提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坡耕地依然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根源。占黄土高原耕地总面积约80%的坡耕地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战场。三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严重脱节。自1999年开始,黄土高原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581.12万hm2,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但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依然两张皮,生态建设对经济贡献度极低。
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实施千湖百池生态工程。建议在黄土高原实施千湖百池生态工程,将降雨就地拦截储存,一则补给地下水资源,二则满足农业灌溉。
二是在丘陵沟壑区构建三元景观格局。后退耕还林草时代,丘陵沟壑区应构建三元景观格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耦合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三是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新冠疫情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后疫情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后退耕还林草时代,循序渐进优化黄土高原植被结构,把刺槐林、杨树林等高耗水植被逐步替换为既有经济社会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经济林。
省政协常委、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李敬喜代表省政协人资环委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陕西位于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同时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依然没有根本遏制,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我省水资源不足与利用效率低下同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沿黄流域经济对能源依赖度大,能源就地转化率不高,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农业资源丰富,但产业除苹果、红枣以外,其他特色农产品尚未形成规模,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文化资源深厚,但旅游业发展层次低、规模小。
因此建议:
一是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和水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优化植被结构和质量,通过新建一批水资源和水生态一体化利用工程,蓄集洪水、补给基流,实现丰枯调剂,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二是继续做好水污染防治。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严格控制窟野河、清涧河、延河、无定河和渭河支流超标污染物排放量。
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省内各企业、地市之间建立水权交易制度,遏制浪费。加大中水使用力度,提高矿区疏干水利用率。
四是调整沿黄流域产业结构。应把水资源有效供给作为刚性约束,大力发展低耗能、循环利用、绿色载能等产业。构建以苹果产业为主、现代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为两翼的新格局,补齐区域特色产业板块。
省政协常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淼代表省民建
加强黄河流域陕西段能源聚集区生态环境保护
在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同时,陕西亟需推动制定黄河流域陕西段能源聚集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专项规划,实现区域协同、绿色、创新、开放发展。
一、能源聚集区生态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水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局部地区黑臭水体严重。陕西省境内的河流污染主要来源与能源化工相关。
二是植被破坏依然存在,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矿区开采前后矿区土地因采空与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植被减少。
二、加强能源聚集区生态保护的建议。
一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加强能源开发宏观管控。构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统筹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决策、管理、监控、保障、税改等宏观管控作用。
二是以源头削减为核心,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源开发体系,促进能源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能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资源循环为重点,强化科学技术创新驱动。重点攻关排放污染物的资源循环与回收关键技术,把污染物与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实现能源开发过程污染物的近零排放。
四是以标准规范为保障,助力绿色能源持续发展。建立地方能源开发环境法规体系,健全完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使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确保陕西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省政协常委麻宝玉代表榆林市政协
关于支持榆林建设“西部氢谷”的建议
黄河流域也被称为“能源流域”,其中氢能是“能源流域”极具潜力的未来能源,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氢能资源优势突出,有责任也有基础建设“西部氢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一方面,榆林拥有丰富的兰炭产业荒煤气、煤化工副产氢、炼厂尾气、氯碱企业副产氢、轻烃裂解副产氢等工业副产氢气,其中副产荒煤气氢资源约180万吨/年,在建的兰石化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副产优质氢7万吨/年。另一方面,榆林拥有良好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以2018年风光上网发电量10%的弃风弃光率计算,未上网发电量制氢可生产高纯氢2亿立方米。另外,对比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榆林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产业具有明显价格优势。
建议陕西全面支持榆林建设“西部氢谷”,抢占氢能发展高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体系转型探索路径。
一是争取在国家和陕西省“十四五”规划中列入榆林氢能产业园、氢能特色小镇等项目,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
二是支持榆林打造国内一流的氢能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基地,推动氢能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支持榆林与中科院、西交大等院校合作,筹建氢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氢能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协副主席毛平宇
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环境空间管控,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保护红线,大力推动工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由分散布局向工业园区布局的转变。
二是腾出环境容量空间,提升现有工业工艺水平。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推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对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进行升级改造,为工业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空间。
三是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秦岭、乔山、渭北台塬和黄河、渭河等综合整治,保持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高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例。
四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对具备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优势的县市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工业产业链。建立产业的精细化加工经营模式,延伸特色产业链,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极。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六是强化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工业发展环境成本。积极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推进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由企业独自治理转变为集中高效治理,为企业节省污染治理的成本。
省政协常委白宜勤代表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
关于巩固黄土高原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
我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目前,持续加大黄土高原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力度,还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加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保兜底机制,建立健全致贫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工作机制,加强扶贫综合协调、监督管理、考核评估等工作。
二、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增收基础。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旱作农业和特色林果业,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进一步加大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力度。围绕“产业”和“就业”两大要素,在移民搬迁地附近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扶贫农产品加工厂。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医疗机构、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完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管护和物业管理机制。
四、多措并举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广泛开展评优树模、文化下乡、文明创建、送政策、送技术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意识,引导贫困户广开创业、就业门路,增强脱贫信心。
五、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素质。积极推进“一肩挑”,动态掌握了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推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有效解决村(社区)信访矛盾突出、“两委”班子不团结等问题。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秘书长刘勤州代表省农工
让淤地坝在三秦大地“亮”起来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淤地坝在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解决人畜饮水、方便群众出行、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淤地坝建设未能充分兼顾当地对水资源的需求。按照现行设计标准规范及运行管理办法,淤地坝要实行汛期空库运行,与当地群众对水资源的需求存在矛盾。
二是部分区域淤地坝数量不足,未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少量淤地坝功能发生改变,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淤地坝建设滞后,未能满足区域生态保护的需求。
三是水保投资定额低,项目实施有难度。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增速较快,概算定额单价偏低,资金不足影响了项目前期储备、招投标和建设管理工作。
建议:
一、调整淤地坝蓄水安全运用管理方案。在水资源匮乏、用水需求强烈的地区,在单坝未淤满情况下,编制淤地坝安全运用方案,允许利用淤积库容进行蓄水,配套建设塘坝、涝池等蓄用水设施。
二、完善淤地坝系统配置,开展淤地坝新建工作。做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拦沙工程,减少黄河下游河道及干流水库淤积。
三、提高新建淤地坝建设标准,加大中央投资比例。根据市场价格修订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一步提高中央投资比例,适当安排工程管护资金,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