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耕读”新解
  □ 严维佳
  中国人信奉“耕读传家”。词条上讲,此乃指从事农耕劳作之余又读书学习之意。清《睢阳尚书袁氏家谱》有“忠厚古朴,耕读传家”,《曾国藩家书》中也有“以耕读为本,乃是长久之计”的表述。其实中国自古对耕读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它反映了古代那些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的知识分子以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边耕作边读书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特有的一种“耕读文化”,倡导了一种以耕读为荣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固化为华夏文明的祖脉与家训!
  时光荏苒,今非昔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分工的精细,更多的人把从事体力劳动者称为工人或农民,而习惯把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称为知识分子,谓之读书人。似乎给职业的不同分类冠以身份阶层的不同层次,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要区分出贵贱高下。殊不知现在的工人农民绝大多数早已不是旧时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们中许多人爱读书、读过书,甚至能著书。而相反,当代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有几个不是出身农家,依靠父辈含辛茹苦、面朝黄土背朝天供养着的莘莘学子,最终他们以优异成绩从工农子弟中脱颖而出,成了人之翘楚、国之栋梁。
  由此可见,读书是改变人生命运,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类文明的桥梁和阶梯。有人说,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有人说,读书像是巨人的眼睛,可以让人看得更清更远,犹如穿梭于浩瀚大海,使人心情愉悦畅快;也有人说,养成读书的习惯,它会像钥匙,开启你智慧的大门,它会像灯塔,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它会像明月,照亮你脚下的夜路!
  其实,细想起来,和许许多多年过半百的人一样,虽然我也是学生出身,但算不上知识分子和读书人,年幼而立之时读书多半是被动的,为的是攒下一厚沓的红本本,把它们当成了谋生的敲门砖和谋事的阶梯。它倒是真的有用呢!人到中年,工作的繁忙、应酬的增多、家事的劳累、生活的奔波,渐渐地就静不下心、读不进书,感觉自己的知识水平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连灵魂也似乎跟不上匆匆行进的步伐。
  如今当奋斗的青春渐渐远去,当暮云悄悄来临,当儿孙满堂、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时,面对他们总觉得应当留下些什么,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家风的传承。
  传承事关家风,家风事关国运。赫尔岑曾经说过“,书是这一代人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增广贤文》讲“,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的确,思来想去,“耕读传家”这个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古老家训,即使在日新月异、沧桑巨变的新时代,也不失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基因,镌刻在大多数民居的门楣之上,成为一种不朽的文化符号!
  茶饭之余,夜夜静思,当我们的主要矛盾早已不是生存方式,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余年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从选择读书开始,摒弃现实社会的无谓纷扰,坚守“耕读传家”的祖训家风,打磨尚不至于庸俗世俗的灵魂。静下心来吧,独享滋养心灵的读书时光,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书,不为哗众取宠、教化他人,只为追寻书海世界中的那一方能让子孙后代无论走多远都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这种食粮也许有别于耕作稼穑的稻米之香,但那散发着智慧与知识的书卷之香一定会世代传袭,代代兴旺。
  这,也许就是对“耕读传家”最好的注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