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政在协商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商界
第05版:中缝
标题导航
加快补齐短板 切实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补齐短板 切实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
——省政协“老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月度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编
西安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李健彪代表西安市政协
关于老龄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落实养老政策体系,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计划。
一是将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十四五”规划,整体谋划、统筹推进。二是进一步完善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三是推动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为老年人提供面对面的精神关怀、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等服务。
二、加强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社区智慧养老新模式。
培育市场主体,打造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建议以创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为抓手,整合政府、医疗机构、为老服务组织、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队伍等各方力量和资源,通过“虚拟养老院”、“掌上养老院”等智慧养老模式,建立完整的适老服务体系和产品供应链,实现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服务。
三、完善农村老龄服务政策体系,加大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将农村养老工作纳入惠民工程和目标考核范围,规范项目建设标准,逐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农村养老工作稳步发展。二是大力推进敬老院等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向附近老年人开展延伸服务。三是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进入农村幸福院为老年人服务,将农村幸福院逐步转型提升为集长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四、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
汉中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迎春代表汉中市政协
加强资源整合 推进医养护康一体化建设
一、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深化医养结合养老体系建设,拓展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功能,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以签约、托管、对口支援、合作共建等形式开展合作,进一步整合医疗、养老、护理和康复资源,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消费群体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二、推动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建立健全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总结现有公立医院开展养老服务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动闲置床位较多的市、县级公立或民营医院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或开设老年专护病房,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三、支持养老机构适度开展医疗服务。
科学合理使用医保资金,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申请内设医疗机构及申请医保定点的审批流程,加强后续监管。鼓励具备相应条件的养老机构经过医保部门审批后内设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
四、建立健全护理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护理服务体系。引进第三方专业护理机构入驻社区开展业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民营医院及具有医疗资源的养老机构兴办护理站,为周边养老机构和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缓解医院床位资源紧缺的压力。
省政协委员、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雷耀堂
加快构建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今年9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汉中位列14个国家试点城市之一。从实践来看,还存在着医保基金赤字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双重风险并存、护理服务机构参差不齐、护理人员数量缺口大、尚未出台统一的失能评定标准、医养护理机构行业规范等问题短板。为此建议:
1.高度重视,提高站位。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领导,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协同联动机制,确定专人专班具体抓,解决好“有人干”的问题。
2.多头并举,筹措资金。通过活化个人账户、基本医保、福利彩票,整合相关资金、财政补助等多种方式,筹措长期护理保险基金,落实好“有钱办”的问题。
3.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借鉴先期试点地区经验,从解决重度失能职工的长期护理保障问题起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依照先重后轻的步骤,逐步提升拓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4.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独立险种、独立运行,独立设计、独立推进,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长期护理保险汉中模式,为国家和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创出一条路子。
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民盟省政府直属机关基层委员会主委张红晨
加快我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作,创新管理机制。发挥省智慧养老事业和产业领导小组作用,强化各部门在政策、标准、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协调互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强化部门联动,建立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探索在智慧康养领域实施特殊管理制度,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逐步有序推开。
二、加快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支持企业加快构建以健康传感器和数字化健康产品为关键环节的“智能硬件+云平台+服务体系”平台,实现智慧康养产品与服务的倍增效应。推广智慧养老机构综合服务模式,打造集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和服务转介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提高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效率。加快新技术在康养领域的应用,打造一批智慧康养社区,开展社区和居家一体化智慧康养模式推广。
三、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推动各部门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扶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多元资金投入,推动优秀产品和服务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中的应用,支持智慧康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资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康养项目建设。加强智慧康养产品及数据服务标准研究,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市场自治的综合监管机制。
省政协常委、台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吴志红代表省台盟
加强老年人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针对我省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政策法规。由老龄委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服务机构,发出《陕西省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加快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服务行业在为老年人服务方面提供更多的关爱服务,保护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中的合法权益,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
2.优化公共服务。应优化电子政务服务应用,保障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智能产业应积极参与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大屏幕、大音量智能产品和大字体、简易化的操作系统,主动开展互联网适老化改造,提供“关怀模式”“长辈模式”服务应用等。车站、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应建立“无码绿色通道”,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加强现场服务人员对持有老年证的老人进行现场操作指导,改善“面对面”服务。
3.保护合法权益。在银行信用卡和保险办理方面,应视老年人身体状况采取协议等方式减少纠纷,不应为避责按年龄一刀切。为使更多的老年人融入智能化、信息化社会,全社会应齐心协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务实的精细化服务,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省政协医卫体委员会特聘专家、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民生组组长石英
推进我省老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分类指导,实现精准服务。养老难在供给与需求错位,或者说单一化的供给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建议以人口普查为契机,对老龄服务对象进行细分。区分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经济水平家庭,建立精细化动态化人口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从社区层面对不同老人进行需求评估和轻重缓急程度排序。出台政策,制定规划,构建既全面覆盖又针对不同层次老人细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化老龄服务。
二、厘清政府责任,优化部门分工。
老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工作职能,容易形成“九龙治水”现象。建议将老龄服务保障工作主管牵头部门从民政部和卫健委调整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市县级政府随之相应调整转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包含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的工作内容,更加符合“积极老龄化”的国际理念,有利于协调其他部门共同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合理配置资源,激发市场活力。
建议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列为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在基础较好、辐射引领强的区域率先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区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省级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和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数字经济,以智慧产品和优质服务激活老年消费市场。
省政协医卫体委员会特聘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教授毛瑛
推动社会融入 实现老年人“主动健康”
一、老龄服务“端口前移”,提高老年人“健康寿命”。一是应当明确定位,在老龄服务供给侧实施改革,厘清养老需求的阶段性与服务介入有效性;二是组织开展社区互助活动,动员身体健康老年人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志愿服务,照顾失能老年人;三是做实家庭医生服务与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管理,针对性提供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健康寿命”。
二、拓展“适老化”社会内涵,为老年人社会融入创造条件。一是加强政府在“适老化”社会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省级层面组建民政部门、卫健部门等参与的领导机构,制定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等助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施细则;二是进一步发展终身教育,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外能力;三是建立服务于老年人与社会对接的老龄人才中心,与离退休人才衔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四是鼓励社会机构开设适合老年人身心特征的岗位,建立老年人灵活工作制,兼顾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养老需求。
三、加强宣传引导,树立老年人正确的养老观念。一是全社会应当树立对老年群体的新观念;二是相关部门加强宣传,鼓励老年人在“初老”阶段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收获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三是老年人应当主动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在社会融入中获得“主动健康”。
宝鸡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冰代表宝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推进医养结合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统筹规划,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协作机制,打破交叉管理、权责不清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的问题。优化“医养结合”项目审批环境。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从而形成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合力。
二、注重实效,构建完善标准体系。降低“医养结合”项目准入门槛,有效降低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明确“医养结合”项目的具体标准,既为建设者提供建设指南,也为管理者提供认定标准。
三、分类实施,构建协调发展体系。严格规范管理,改善“托底”养老。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水平。针对90%以上的老人居家养老的现状,在医疗服务为老年人巡诊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实现大数据平台与卫生部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网共享。
四、引育并举,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五、创新制度,构建医疗保险体系。要围绕医保报销不畅通、个人支付费用较高问题,建议适度放宽需要治疗老人的医保范围和报销比例,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探索建立和推广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失能、半失能的参保老年人,在定点护理机构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相关费用。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为老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保障服务。
阎良区政协委员、阎良区德瑞养老院院长王瑞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注重培养,打造“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鼓励高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强化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服务能力。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养老专业培训基地,从养老服务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养老专业技能培训。支持条件较好的社会养老机构挂牌成为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实习培训基地,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举办老年照护人才技能竞赛和家庭服务业技能大赛,以竞赛带动日常轮训,激发养老服务人员学习技术技能的热情。
三、加强引导,壮大养老从业人员的整体力量。引导和鼓励养老从业人员建立终身从业的职业规划。通过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方式,开发更多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岗位,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发展更多能够兼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群体,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
四、加大宣传,积极开展各种推介活动。开展“最美院长”“最佳养老院”“最美护理员”等评选活动,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树立养老行业先进典型,积极构建“养老、敬老、孝老”的社会氛围,倡导养老新生活,树立养老新观念,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良性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荣华控股企业集团董事长崔荣华
推进老龄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产业规范整合,推进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切实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康养产业布局,培育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和体系,推动康养产业实现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发展。力争在“十四五”初步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服务康养产业企业集群。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健康产业做大做强。
建议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为主导与民营资本相结合成立康养产业基金,聚焦康养产业优质企业和项目,打造本土的运营品牌团队。进一步落实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积极支持康养机构发展。建议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促进“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开办养老院,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推动社区医疗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使居家医养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对养老机构设立的医疗机构(医务室),实行单独序列医保审批。
三、营造良好适老环境,满足多元老龄服务需求。
加大对康养产业的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推进社区、公共场所“适老化”改造,大力推进大健康特别是养老机构“公建民营”,促进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加强老龄健康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与促进老龄健康产业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养老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薪酬标准,促进养老服务队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