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邓万锋:我的一生
随着皮影成形越发有厚度
邓万锋在为皮影上色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文/图
  11月初,邓万锋家门前的树上结满了橙黄的柿子,他坐在一棵柿子树下,两手微微挥舞着皮影的挑杆,轻唱着戏曲。一束阳光从大门外投射进来,落在屋内的墙面上,照亮了他镶裱在墙上的皮影。
  今年73岁的邓万锋是一名皮影老艺人,住在咸阳市礼泉县邓家村,作为陕西西路皮影戏的传承人,他集刮皮、雕刻、演唱于一身,既会制作皮影,也会唱皮影戏。“在台上唱戏时,我演绎了许多剧中人物的一生,我的一生也随着手中每一个皮影的成形而变得越发有厚度。”他说。
  ◆皮影是旧日的缩影
  在邓万锋的记忆之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皮影戏繁荣的时期,村村都有戏班子,看皮影就是他们最快乐的消遣方式。上小学时,只要有皮影戏演出,他和班里的几个孩子一下课就会跑去观看。他说:“那是秋天凉爽的夜晚,村民们带上板凳和零食,三三两两坐在台下,小孩们吵嚷着钻进人群中,与大人们一起等待皮影艺人挑着木箱子走过来。一阵锣鼓梆子响声之后,皮影戏便开始了。”
  邓万锋从小酷爱皮影,小学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用纸板雕刻纸影,与同学们在窗户上演皮影戏。小学毕业后开始自学唱皮影戏,只要闲下来,就一个人在家后院练习敲锣打鼓和唱腔,掌握唱戏的技巧后,便随叔父的戏班去淳化和渭河一带演出。不到20岁,他就开始独立在舞台上表演皮影戏,一人唱一本戏,结合场上的配乐和旁白,同时控制三四个人的动作,在那段年少岁月中,他扮演过《沙家浜》里的郭建光、《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海港》中的马洪亮。
  1980年,邓万锋创建了皮影戏班,组织了集鼓师、硬弦、板胡、二胡、前手、签手共6人的皮影戏班,带领戏班前往北部山区与乾县、礼泉周边的村子演出,基本上去了唱两晚戏,一场戏站着表演3到4个小时,其间不能喝水。《唐王征东》《罗成征南》《灯棚会》《鸡爪山》都是他当时经常演出的曲目。“有了名气之后,方圆百里常有人慕名而来观看我的演出,每一场都座无虚席。”他说。
  ◆皮影是光影的重叠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的普及,皮影戏走向衰落。村里的戏班解散,戏班成员们不再唱戏,另谋出路,邓万锋自此开始雕刻皮影。他说:“每刻完一个皮影,那些年唱戏时抑扬顿挫的声调就会在耳边回响,也正是唱戏的多年积淀让我对戏剧人物的雕刻更有领悟力。”
  这些年,邓万锋先后为上海、西安、岐山等地的皮影商以及北京、南京的收藏家雕刻皮影,经常天还没亮就起床雕刻,直到天黑才出门,各种角色都刻,一次刻上百件。
  皮影的制作需要七道工序,手工雕刻上千余刀。在皮影的选材上,邓万锋以牛皮为材料,每逢春季,他都要从陕南或关中买来大量的牛皮。先用湿毛巾将牛皮浸湿,用熨斗将牛皮压平、上油之后,再将牛皮印在画稿上描画,经不同刀具的雕刻及画笔上色之后,再用钉缀连接影人的活动处。做完一件皮影,最短需要两天,最长则花费了他一个礼拜时间。
  邓万锋从小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中的人物印象深刻,皮影作品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痕迹。2000年,在刻《封神演义》人物皮影时,他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雕刻出了五路神、雷震子、黄飞虎等近300个人物。2018年以来,他的皮影在咸阳工人文化宫、大唐芙蓉园、西安民间艺术剧院等地展出,甚至被日本、美国、菲律宾、墨西哥的博物馆收藏。
  此外,为了适应如今市场对皮影的需求,邓万锋的作品融入了国画的特点,制作了《断桥》《水漫金山》《桃园结义》以及《梅》《兰》《竹》《菊》等皮影,装上镜框后,作为客厅的装饰画卖给皮影爱好者。随着传统皮影的受众越来越少,邓万锋开始侧重于现代皮影的创作,一个人完成了现代皮影戏剧本《还账》和《光秃子老汉》剧中人物的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表演。
  “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是光与影的艺术。”邓万锋说,时代的变迁下,皮影的民间乡土气息不会改变,它的独特美感会随着岁月的轮转,越来越珍贵。“无论在何时,光影的重叠之下,皮影都在白色幕布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