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的预备铃一般都是缓慢地击打三下;上课铃是“当当”两声为一节拍,快速地击打;下课铃则是散慢地击打多下;紧急集合铃是节奏急促地连续击打。故有人总结为“一下二上三预备,一阵乱敲快站队”
□ 刘跃
四十多年来,先是在学校学习,后是在学校工作,我从未离开过校园,对校园的铃声熟悉得几乎不能再熟悉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中小学校的作息时间都是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传送信号,信号以人工击打的铃声为准,称之为“打铃”。那时的铃其实就是一口小铁钟,挂在树上或檐间木梁上,里面吊一铁棍,下垂绳子,击打时拉动绳子即可。有的学校直接把一长方形铁块从中挖空,挂在高处,直接用铁棍敲打。无论何种铃声,击打时都有讲究。课前的预备铃一般都是缓慢地击打三下;上课铃是“当当”两声为一节拍,快速地击打;下课铃则是散慢地击打多下;紧急集合铃是节奏急促地连续击打。故有人总结为“一下二上三预备,一阵乱敲快站队”。通过不同的铃声,师生们就可分辨出是何种信号,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事情。有的顽皮学生趁着老师不注意,偶尔会恶作剧地去敲打几下,不知是心里发虚还是技术不精,发出的信号慌乱无序,一听便知是假的。
这种金属击打而发出的铃声,有的清脆悠扬,有的深沉浑厚,但都会传得很远。清晨走在上学路上,听到课前十分钟的预备铃声响起,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甚至小跑起来。而夜晚待在寂静的乡村院落,或空旷的田野地头,远处学校的晚自习铃声时常幽幽地传递过来,很容易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当我写到这儿,耳边仿佛又传来那或清脆或浑厚的校园铃声“当、当、当”,一下、两下、三下……从记忆的深处透过时空隧道穿越而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