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高开稳走 实体经济成发展"压舱石"
——西安高新区2020年一季度实体经济发展数据解读
  □杨皓
  “2020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27.15亿元,实体经济总量占比达75%,实体经济从业人口近60万人……”今年一季度,西安高新区实体经济持续保持高开稳走态势,各重点领域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成绩斐然,为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稳定作出重要支撑。
   双线作战
  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4.6%
  众所周知,西安高新区是西安乃至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尤其是工业经济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8—2019年,西安高新区工业经济总量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近2000亿元。2020年1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安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4.6%,对地方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到60%;2019年,西安高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900亿元,而在2020年1季度,面对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西安高新区依然完成营业收入200亿元。
  面对疫情影响和全球大环境变化,西安高新区实体经济何以保持高开稳走?据介绍,这得益于西安高新区各级各部门始终和企业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给政策、出实招,把好监管关、服务关、健康关、关爱关,全力扶持企业复工复产,让经济发展“不停步”。
  据了解,在西安高新区大力支持下,今年一季度,全区“五上”企业已复工1313家,复工率100%,复工总人数约30.9万人,工业企业产能恢复至正常水平的95%以上。其中,三星半导体、中兴通讯、杨森制药、比亚迪电子、金花集团等147家重点企业产能已恢复至100%。
  从业人口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数据背后是该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程度。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实体经济从业人口近60万人,对高新区“保就业”贡献巨大。其中,工业从业人数17.5万人,建筑业从业人口6.73万人,生产性服务业(不含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从业人数30.6万人。
  疫情期间,西安高新区精准施策,全力破解“稳就业、促就业、扩就业”工作难题。连日来,西安高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项目兴区
  工业投资较去年同期增幅达83.4%
  面对疫情影响,西安高新区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如今,走在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集贤园、长安园等园区,随处可以看到相关工业投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据了解,2018—2019年,西安高新区累计投入工业项目370项,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60亿元。而2020年1季度,西安高新区工业投资继续保持开局高走态势,投资额同比增长83.4%,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64.1%。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年度投资额排名前三位的三星半导体12英寸闪存芯片二期一阶段项目、比亚迪年产10GWh动力电池项目和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组装)一季度共完成投资98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3.9%,有力支撑了工业投资的高速平稳增长。
  据介绍,为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早日建成投产。西安高新区还围绕重点项目建设,聚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出台《西安高新区“工建审批75日办结”实施方案》,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75日办结”为总体目标,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备案审批”“预审批”“联评联审”等创新制度,采取“审前服务”“承诺备案”“联合踏勘”“线上审批”等举措,不断减环节、优流程、减材料、缩时限,加快促进重点建设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实业立区
  特色产业带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企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当前,西安高新区坚持实业立区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制造业、信息服务和技术研发为主,商务服务、物流运输等为辅的实体经济结构,并形成了半导体、通信、汽车、生物医药和新能源制造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围绕制造业形成了以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物流运输等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体。
  一直以来,西安高新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引领示范作用,产业特色愈发鲜明。从西安高新区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工业经济中,半导体制造、通信制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占据西安高新区工业产业的“半壁江山”,占比高达68%,其中,半导体制造业占比26%、通信制造业占比17%、汽车制造业占14%、生物医药产业占11%。而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通信服务和软件信息服务,两者占比达到了65%。
  西安高新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当前发展态势,2020年高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预计实体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将接近80%。下一步,西安高新区将继续坚持实业立区、产业示范的发展模式,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4个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