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易地扶贫搬迁 唱响和美乡村幸福歌
——柞水县政协十届十五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记
  □ 实习记者 寇静 记者 王斌
  通讯员 柯长斌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明确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之一,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难度最大、投入最多的专项扶贫工程。
  脱贫后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小区后续帮扶工作进展如何?群众对后续帮扶工作是否满意?还存在哪些问题?10月12日,柞水县政协召开十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围绕“加强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后续帮扶工作”进行协商议政。
  “加强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后续帮扶工作”是今年柞水县政协常委会议重点协商议题。按照主席会议部署,8月份以来,柞水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深入全县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详细了解后续保障工作,推动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更加精准、更加有力,群众的新生活更富内涵。
  “十三五”期间,柞水县新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21个,搬迁群众2983户11583人。自易地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柞水县先后制定出台《安置点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产业就业暨发展“五小”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奖励扶持办法》等文件,优化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成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实践证明,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增收致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但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安置点服务管理有待提升、搬迁户本地就业较少、后续配套不完善、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度不高等问题。”柞水县政协副主席孙明珠代表调研组发言时指出。
  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做到“稳得住”?调研组建议,将安置点已建成的配套基础设施纳入迁入地统一管理,规划建设安置点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大中型安置点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动邮政、快递、商场、通信、供销、燃气、电力等公共事业服务和银行网点、资源回收商业网点等尽快覆盖安置社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惠及搬迁群众,也对缓解搬出地人地矛盾、促进生态修复、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陈圣禅委员说,易地搬迁后,不仅要关注搬迁点的基础设施、产业、服务等,还要关注搬出地的土地利用、效益发挥,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盘活易地扶贫搬迁户林地、承包地、宅基地,让群众获得更多收益、安心定居。
  邹亚军委员建议,健全组织体系,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做好搬迁安置区后续帮扶工作的强大力量;规范易地搬迁安置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网格长、网格员、志愿者、公益性岗位等人员作用,推行党建+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促进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小区。
  “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是群众要有收入。”秦付林委员建议,持续抓产业、发展产业,盘活现有社区工厂,招商引进一批深加工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让搬迁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这样群众才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优先安排搬迁群众就业培训、鼓励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或自主创业、建议民政部门对整村搬迁困难户实行优先供养政策……在专题协商中,委员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建议。
  针对委员发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等负责同志及时回应。他们表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贫困地区发展所需、百姓所盼、民心所向,将从各自职能出发,落实协商成果,多点发力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多措并举加强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多谋实干突出抓好安置点产业发展,多管齐下全面加强社区服务,让搬迁群众乐享幸福新生活。
  柞水县政协主席王博表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落脚点。各级各部门必须保证搬迁后的有效治理与常态化发展,落实落细、稳定实施帮扶政策,不断优化后续帮扶措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驾护航,努力当好搬迁群众的贴心人。希望委员们继续跟踪研究,结合本职工作和个人特长,广泛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助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