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陈若星:像星辰一样放射更多的光和热
  □ 实习记者 秦瑶 首席记者 李荣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好似一颗星辰,一定要放射出更多的光和热。这样发出光和热的过程,就是履职的过程。”谈及5年的履职经历,陈若星说。
  陈若星曾担任十一届省政协委员,是一位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9月13日傍晚时分,记者接到陈若星的电话,她兴奋地说,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新闻联播》中听到一个欣慰的好消息:国家药监局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推动了罕见病药品的研发与上市;而且还实行多项措施来加快这一上市进程,包括鼓励自主创新通道,解决部分罕见病无药可用的问题。
  陈若星激动地说:“这则新闻报道,让我想起在2017年省两会时提交的《加快罕见病药品生产》的提案,以及当时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对提案的答复。”
   本职履职相得益彰
  2008年,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联合举行“金秋果乡洛川行”采风活动,陈若星随团参加了采访行。正是这次采访行,陈若星偶然结识了一位姓冯的果农。交谈中,她了解到在农闲期,冯姓果农沾上了赌博,一夜输光了16万元家底。
  “回到西安后,我经常给他寄去文化书刊,每隔一段时间电话、短信沟通交流,鼓励他多读书、走正道、做好人、行善举。”陈若星说。
  由于陈若星有在陕西文化出版系统和文化艺术报社工作的经历,文化建设一直是她所关注的引领社会正能量的重要的事。她认为,物质水平要提高,精神家园更要建设好。
  带着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她多次深入乡村基层细致调研。2013年省两会,陈若星提交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提案,建议在农家书屋配送工程中增加文化艺术类书刊比重,以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让陈若星深感欣慰的是,这件提案得到承办单位原省文化厅和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的重视,由于提案紧扣省委、省政府当年关注重点问题之一,获得了省政协优秀提案奖。
  提案来自人民惠及人民。
  陈若星说,后来这位冯姓果农成了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入了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经常帮助他人做善事。现在,他所在的村庄、经管的果园,是十里八乡的模范典型和团中央指定的大学生体验生活实习培训基地,其本人也成为中组部所关注的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
  做好为民发声代言人
  “作为政协委员,其身份与责任让我成为一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陈若星说,以往每年省两会期间,她总能从身边事里寻找提案的灵感,为群众发声。
  2015年,众多市民对于社会生活中行政事务“办事难”吐槽甚多,具体表现就是对各类奇葩证明颇有微词。为证明自己的婚姻状况“跑断腿”,这是陈若星经常从朋友口中听到的一句话。
  对此,陈若星开始关注“单身证明”问题,随后深入调研,草拟了一份《关于在一些行政审批事务中取消“单身证明”的提案》。在这份草拟的提案中,她写道:“治国的根本是法律,任何超出法律授权和限制的主张、要求或行为,都有着逃避责任之嫌。”
  “既然有结婚证、离婚证和户籍册等法律文书,有关部门却还强调‘单身证明’,就有节外生枝之意。”陈若星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正视百姓呼声,取消“单身证明”或“用声明等更方便百姓的方式取代‘单身证明’”。
  提案中的建议成为多家媒体关注的热点。同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在有关栏目进行了转载和摘录。大约两个月之后,陕西省政府作出了在有关事涉民众生活的行政事务中取消“单身证明”的规定。
  上世纪90年代初,西安遭遇了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的“垃圾围城”困境。之后,规划建设了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为西安的垃圾处理问题探寻出路。
  2016年,几乎每个月,陈若星都会坚持去江村沟的垃圾填埋场调研。她认为,西安这座唯一的垃圾填埋场已渐露疲态,恐怕运行不了几年了。
  冬天去时寒风凛冽,厚厚的尘土、纸屑、杂物随风扬及她满脸满身;夏天去时,即便离垃圾场相隔较远,刺鼻的气味也会扑面而来。去时遇交通不方便,她要从几十里外倒转几路公交车,最后还要坐上“蹦蹦车”才能到达江村沟垃圾填埋场……
  2017年,在陕西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陈若星提交了《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建设西安市垃圾处理厂》的提案,得到了西安市委领导的重视,并亲赴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调研。多年后,陈若星再次到灞桥区某学校参加教育培训活动时,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所在地党支部书记专门赶到学校,激动地与她握手并代表当地父老乡亲表达感谢。
  陈若星说:“提案帮助大家切实解决了问题,心里感到很温暖。”
  当一届委员,就履行好委员职责。
  “这段政协的履职经历,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与担当。如今,虽然我已不再担任省政协委员,但政协的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为人民发声、如何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陈若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