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面临AI挑战 如何从“育分”转向“育人”
——两岸中小学教育融合发展研讨会侧记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满淑涵
  “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更应携手合作、加强交流,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共同为中华民族培育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台湾中华两岸人民和平交流协会副理事长强富翔开场致辞的一番话,为两岸教育工作者鼓足信心。8月16日,由省台办和省教育厅主办、西安市教育局承办的“两岸中小学教育融合发展研讨会”在西安举行,近70位两岸教育界的专家、校长和教师共同探讨数字教育的创新成果,为解决数字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能追求简单复制,必须保持足够的开放度、弹性化和人文性。”西安经开第八小学执行校长朱磊从课堂教学、学生成长、学校管理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分享了他对数字教育多元机制的探索和思考。
  陕西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白浩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已覆盖教学育人全过程全环境,包括课前个人知识建构、课中知识协同建构、课后反馈评价体系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建立基于AI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协同建构教学模式。
  “以信息化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的是教学观,尤其在基于AI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协同建构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先学后教。”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高丽文同时也表达了她的顾虑——老师和学生的个体创新性是否会受到影响?
  这样的担忧引发了台湾员林家商教务长刘彩缎的共鸣。“先学后教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方法。其实我们都希望能够发挥孩子最大的潜力去取得最好的成绩,但值得思考的是,到底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迫使学生成绩好,还是孩子们的内生动力想要达到更好的成绩。”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自己?刘彩缎分享了台湾地区中小学实施的生涯教育做法。这种方式注重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融通,通过追踪记录学生的生涯档案及合作开展多元的职业试探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特质和兴趣,了解工作环境和就业结构的基本形态,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西安市西航一中校长刘筱蓬表示,两岸老师的关注点高度契合,让AI赋能“教与学”,更好地促进学生自由、全面、个性化发展。“数字化手段终究要服务于教育教学和师生成长,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成长。”刘筱蓬认为,数字化手段能辅助老师完成教案,但不能完成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创造、一种情感、一种理想信念,如果教师没有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反而会给教学工作带来负担。
  对于台湾高雄市阳明小学前校长吕淑屏来说,这次陕西之行还是一次久违的“圆梦之旅”。
  多年前在一次参观交流活动中,吕淑屏与来自陕西的渭南桃园学校校长王琰一见如故,两人互留联系方式,之后每年都会抽出时间交流工作。“这次我们又在西安相聚,感觉非常亲切。”吕淑屏动情地说,参加此次陕台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老友重聚,还结识了优秀同行,建立了深厚友谊,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希望未来能同大陆同仁有更多交流互动,共同探讨两岸中小学教育融合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