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冯倩楠 白小芳
记者 贺鹏飞
2003年,张克宁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担任文安驿人民法庭庭长。21个春秋一晃而过,他用一双“铁脚板”踏遍了附近3个乡镇的40多个行政村,当初的青涩小伙也已双鬓染白。
作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张克宁不是没有升迁调动的机会,只是他初心不改对基层的坚守和对百姓浓浓的情怀,让他在文安驿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赢得群众信任
保证公平正义,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是张克宁始终坚持的工作准则。
“农村民风淳朴,老百姓热情大方。但大家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这也是基层要面对的困难。”张克宁说,要赢得村民信任,不光要讲法律条款和道理,还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帮他们打开“心结”。
2020年9月,张克宁接到一起村委会起诉村民拖欠费用的案件,案由是村里移民搬迁安置时,有几间房屋墙皮上出现裂缝,部分村民以房屋质量不合格为由,拒绝支付自筹费用。
“即使质检部门已经给出合格的房屋质检报告,仍无法打消他们的顾虑。”两个月里,张克宁带领干警多次进村入户做工作,可被告就是不听劝,调解工作陷入僵局。
为了打消被告疑虑,张克宁决定把开庭地点设在被告认为有安全隐患的窑洞院子里。开庭后,他请两位当地的石匠师傅现场进行实地勘查,得出房屋质量没有问题、可以安心居住的结论。
“事实胜于雄辩,围观的村民看到现场勘验结果,都纷纷开导劝慰被告,他们的担心和抵触情绪渐渐消失,最终同意三天内缴纳建房费用,村委会也答应给被告粉刷修复有裂缝的墙体。”张克宁说,这桩纠纷让村委会苦恼了好几年,当年村委会还向法庭送来了表示感谢的锦旗。
基层人员复杂,条件艰苦,要做好工作不容易,但张克宁却甘之如饴。“时间长了、跑得也多,常来常往,各个村稍微上点年龄的人,我基本都认识。”张克宁说,群众一声招呼:“张庭长,到屋坐!”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柔性”家事审判
在基层,法官的工作多数是调解村民之间琐碎的家长里短,如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借贷纠纷等。为了做好调解工作,2022年,张克宁在文安驿人民法庭设立了专门的家事审判室。他给审判室布置了绿植,墙上贴着温馨标语,用沙发、茶几代替审判桌椅,还附带一间儿童活动室,方便调解家庭纠纷。在这里,他邀请妇联干部、人民调解员等参与诉前调解和案中调解,变抗辩式诉讼为“柔性”审判。
在诸多家事案件调解中,王大娘的案件给张克宁留下了深刻印象。王大娘年近八旬,膝下有五个子女。丈夫去世后,几个子女因为家庭矛盾争吵推诿,都不愿意承担赡养义务。由于王大娘的几个子女居住分散,案件受理后,张克宁连续奔波几天,分别前往王大娘每一个子女家中送达应诉通知等法律文书,要求他们在指定时间到法庭协商处理。
预定的调解时间到了,可是王大娘的几个子女均未现身法庭。张克宁再一次驱车出发,寒冬腊月到每一家耐心劝解,终于说动已经一年多互不来往的一家人。“当时他们来到家事审判室时,就有些出乎意料,气氛一下就缓和了。”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围坐在一起坦诚面对,畅所欲言。经过几个小时的调解,王大娘的几个子女纷纷落泪,同意轮流赡养王大娘,案件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为了保证当事人权益,张克宁还建立了家事审判回访制度,及时回访案件当事人,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辅导、情感抚慰、教育帮扶工作。
急人之所急
文安驿人民法庭共有5名工作人员,张克宁是其中唯一一名法官。“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尽快结案能让他们少受煎熬。”张克宁说。
为减轻当事人诉讼之苦,张克宁经手的每一个案件,从审查起诉、受理立案到结案送达,总是争分夺秒,绝不拖沓。去年4月,张克宁收到文安驿镇某学校的一起案件,3名学生造成1名学生骨折。十几天内,他就查清事实,并在校园开庭,同时为校园师生做了一场生动的普法培训。
在实际审理案件过程中,张克宁总是能走访调查的尽量走访,遇到难缠的当事人,甚至能花一整天时间和群众坐下来拉家常、摆事实。对写诉状确有困难的群众,他主动采取口头起诉的方式帮助立案。有外地当事人,他也主动利用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的方式解除群众的奔波之苦。他还制作了常用法律文书模板,当事人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生成相应的诉讼文书,受到当地群众好评。2023年,张克宁办理案件和诉前调解达300多件。
常年在基层与各种案件当事人打交道,张克宁练就了一身什么“病”都能治的本领。问及原因,他说:“我也是农村出身,我了解基层老百姓的所需所求,将心比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