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让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
——丹凤县政协十届十六次常委会议侧记
  □ 实习记者 寇静 记者 王斌 通讯员 张楠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丹凤县政协持续关注的重点。8月6日,县政协召开十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围绕“民俗文化挖掘与保护”主题进行协商建言。
  “当前,民俗文化存在各级重视程度较低、挖掘深度广度不够、与旅游发展结合不紧密、宣传力度不大等问题。”丹凤县政协委员、县委史志办主任叶丹喜建议,应摸清民俗文化家底,建立完备的民俗资源数据库,制定保护名录与传承计划,打造丹凤葡萄酒、刺绣、竹编、泥塑等文化互动交流项目,利用商祖故里、知音故里、四皓故里、贾平凹故居等品牌,讲好葡萄酒文化、船帮文化、四皓文化等新故事,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丹凤县政协文史专员余英建议,应制定《丹凤县大力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县非遗普查、挖掘史料、资源整理、项目申报、非遗街区、非遗村落、非遗工坊、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创作和研发、生产民间工艺品、旅游产品,推广“民俗非遗+旅游”模式,丰富民俗文化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些传统民俗技艺、民间艺术因后继无人而面临失传危险,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丹凤县政协委员姚婷建议,应将民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发挥学校文化辐射作用,让学生从小接触、了解和喜爱民俗文化。
  目前,丹凤县共有省级非遗2项、市级非遗30项、县级非遗41项,其中,民俗及传统体育竞技类10项、传统技艺类20项、戏曲类3项、传统美术类3项、民间音乐类1项、民间信仰类1项、传统舞蹈类2项、民间文学1项。
  提起民俗文化,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丹凤县文化馆副馆长陈琪认为,应当着眼于丹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实际,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丹凤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完善激励奖惩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字资源库和“非遗代表性传承示范户”制度,打造非遗示范点,推进非遗项目进景区工作,让非遗最大化释放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非遗传承,首要在人。”丹凤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周文治建议,应通过开设传承基地、编制工坊产品目录、开展就业培训和传统技艺技能竞赛传承活动、在职业学校开设非遗课程、支持非遗传承人授徒传艺等措施,加大传承人培养力度,形成传承梯队,壮大传承队伍。
  “问题找得准、建议提得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丹凤县文旅局局长杨仁广在积极回应时表示,将从建立完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推进县镇联动机制建设、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强资金支持保障、壮大非遗工作队伍、规范非遗项目申报制度、创新民俗文化工作载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等方面入手,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积极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格局。
  丹凤县政协主席王舒表示,要找准政协履职工作的切入点,当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者、推动者、传播者,让传统文化为丹凤发展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