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白瑶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说起唐诗,长安是无法绕开的地方。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诗人。作为当时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城,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诗人汇聚于此,他们在这里交流文化、结交朋友,用脚步丈量长安,用诗作描绘长安,创作出大量的精彩诗篇。据统计,仅《全唐诗》就收录了2300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歌。
日前,西安市长安唐诗文化研究院提出关于推动“中国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唐朝诗人在长安游历的遗迹、创作的诗篇等,提高唐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唐诗文化如何深入挖掘研究?8月4日,由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历史人文委员会和西安市长安唐诗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考古视野下的中国唐诗之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与会考古专家、文化学者围绕“中国唐诗之路”申遗工作、唐诗文化深入挖掘、相关考古文物资料搜集查证等进行了交流讨论。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研究唐诗多从文学的角度对诗词本身进行分析,我认为利用申遗这一契机,或许可以取得唐诗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李明认为,梳理收集唐代诗人诗词和诗人长安踪迹的相关考古资料,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综合性研究,既能为“中国唐诗之路”申遗提供丰富的考古佐证材料,还能为唐诗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我认为,首先要合理规划文化研究的区域和路线,将沿途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梳理,为申遗工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内容。”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全民说。
唐诗文化研究如何更好地落地?这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凯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苗轶飞思考的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唐诗之路”这一课题研究涉及范围较大,意味着研究面要广、内容要丰富,但大量的诗人和诗作是一个巨大的研究工作量,应从中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将唐诗文化说清楚、讲明白。
在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自力看来,申遗过程中要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有侧重、有针对性地挖掘唐诗文化,将诗人们的出生地、在长安停留过的地方等遗址开发出来、深挖下去,才能让唐诗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在挖掘唐诗文化过程中要有所取舍,学会做‘减法’,选取几处能够代表唐诗文化的典型遗迹、诗人和诗作进行深挖,结合考古实物进行论证。”王自力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唐朝涌现出的诗人数量多,创作的诗作名目多,但难以逐人逐篇去研究和挖掘,应以考古资料为基础,在现有的考古资料中去寻找诗人的生活、创作的痕迹,确保研究能经得起考古查证。
说到现有的考古资料,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辛龙表示,唐诗中多处提到了桃花潭、芙蓉园、长安城等地,目前这些地方的考古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将来可以提供相应的考古资料,以供唐诗文化研究。
西安市长安唐诗文化研究院理事长安烽在认真聆听大家的发言说:“我认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关注长安城本身作为唐诗文化遗迹的研究,另一方面要紧抓诗人生活的区域和工作、流放的路径,寻找这些路线上供诗人休憩创作诗篇的驿站,以驿站为切入点,规划唐诗之路的路线图,确定唐诗文化研究的落脚点。”
墓志铭作为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主要记述逝者的籍贯、姓名和生平事迹,对其一生的功绩作出总结和评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呆运认为,诗人墓葬地的墓志铭,包括诗人为他人撰书的墓志铭,也应成为唐诗文化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唐朝时期墓志非常普及,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在墓中埋入墓志,很多诗人的墓葬地也埋有墓志,当时社会对墓志的质地、雕饰、文字及书法极为考究,一些王公贵族会专门请文词出众和书法超群的诗人编纂文字、书写志文,因此应将诗人的墓志铭与诗人为他人撰书的墓志铭作为研究内容,为唐诗文化研究提供考古佐证。”刘呆运说。
作为唐诗故乡的陕西,深入挖掘唐诗文化,对于建设文化陕西、推动陕西文旅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我们提出要推动‘中国唐诗之路’申遗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唐诗文化与陕西文旅相结合,活化利用内涵丰富的唐诗文化,为陕西文旅发展再添一把火。”安烽说。
说到唐诗文化与文旅的融合,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历史人文委员会主任李令福认为,要以长安城为中心,开发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唐诗之路文化景观,以点连线,以线成面,推动“诗”路沿线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资源的活化利用和传承发展,以唐诗文化带赋能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绘就诗路古韵长安好风景。
“作为唐诗故乡的陕西,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唐诗文化的研究工作。”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史天社表示,要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研究唐诗文化,围绕诗人走过的路、唐诗流行的路径、唐文化兴盛的路线进行抽丝剥茧式的研究,让唐诗文化成为响亮的文化品牌,不断增强陕西文化自信,促进陕西文旅发展。
“推动‘中国唐诗之路’申遗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的工作,不仅能够展现唐诗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提升唐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助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同时还将促进沿线相关文物古迹的保护,这是造福后世的工作。”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刘昌军说,陕西具有丰富的唐诗文化资源,做好唐诗文化研究这篇文章责无旁贷。应集智聚力探索唐诗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活化利用路径,共同助力“中国唐诗之路”申遗。
作为该课题的发起人之一,西安市长安唐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国柱表示,下一步将邀请更多行业领域专业学者、唐诗之路沿线乡村负责人等,共同致力于县志、地方志的文献查证、考古文物的发掘、唐诗中所记载典型事件发生地遗址的开发等,做好申遗各项工作,赋能陕西文旅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