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随着我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ChinaTravel”通过全球社交媒体频频爆火出圈。
利好政策加持下,西安迅速接住这波国际“流量”,在全球加速“圈粉”,八方来客持续提升古都“国际范”。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数量达到1463.5万人次,其中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21.96万人次,入境游客总花费13.7亿元。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服务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安如何持续焕发国际“西引力”?7月30日,西安市政协围绕“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促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召开月度协商会,部分市政协委员、专家紧扣议题深入协商议政,为“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出谋划策。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可以依托秦创原、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建立西安国际创业园,支持国际人才创业和国际企业落地,重点支持文旅、农产品进出口、科技创新等产业发展,为西安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驱动力。”西安市政协委员、民革西安市委会常委、西安微媒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江认为,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立健全国际人才培养机制,着重加强国际经贸、国际法和体现产业特色的国际人才培养,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储备人才资源。
说起人才,西安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陕西罗德建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文强侃侃而谈。他发现,随着国际化步伐加快,政府间合作不断加深,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复合型外语人才愈发“紧俏”,“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引进国际人才,推动更多用人单位参与跨国产业合作、科技合作。同时,加强与国际人才中介机构合作,鼓励国内企业建立国际化职业社交平台,增进对国际人才数据的了解。”
西安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值2038.58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较一季度提高5.2个百分点。中欧班列(西安)开行2377自然列,增长13.4%;运送货物255.3万吨,增长2.4%;运输陕西地区进出口货值同比增长49.9%。
鲜活数据勾勒出西安对外经贸合作上扬曲线,彰显高水平对外开放澎湃活力。
西安市政协委员、浐灞管委会世园集团置业公司法工委和招商领导小组副组长、致公党浐灞总支主委程远认为,中欧班列以高效便捷的服务,成为国际贸易的“黄金通道”,不仅便利中欧商品更加快捷通达对方市场,也带动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和产业园区不断涌现,架起了中欧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桥梁,“因此,要加快拓展新通道、新客户,强化货运枢纽建设,持续提升中欧班列影响力”。
从欧亚经济论坛到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从世界文化旅游大会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从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到全球创投峰会……一场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盛会与西安相遇,触发“化学反应”,让这座古老的城市以崭新姿态步入国际舞台,用饱满热情、良好状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应从具有比较优势的历史、文化、科教、旅游等方面谋划,讲好西安故事。”西安市政协特聘专家、西安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金红真认为,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深挖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西安城市品牌,提升国际化大都市气质,让更多人了解西安、走进西安、感受西安。她还分享了七项具体措施——举办国际文化节、加强友城合作、推广文化旅游、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促进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对此,西安市政协常委、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张青艳表示赞同。她介绍说,近年来,西安市文联先后带领文艺体育代表团访问了韩国、日本等国家,举办中国-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书法交流展等活动,为后续进一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围绕深化对外民间交流合作,她建议,在数字时代蓬勃发展的当下,应加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媒介传播,建立在线文化交流平台,开展线上文化展览、“云直播”等活动,提升国际文化交流的效率,扩大交流范围。
“如今,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为讲好西安故事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视角,大秦帝国、古丝绸之路、古长安城等西安历史上的重要场景都可以借助新技术手段得以重现。”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屹崐建议,应积极构建数字场景产业的“一张图”生态系统,包括技术研发、内容创作、平台运营等多个核心环节,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开发具有西安特色的数字场景产品和服务,进而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