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樊凡:机器人“良医”的22载坚守
  □ 记者 殷博华
  7月18日,记者来到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车身厂装焊保障车间“樊凡创新工作室”内,只见电工班维修电工樊凡就“积放链吊具支腿检测视觉应用”项目的创新工作和同事们进行探讨,这是她今年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完成后可将一线生产操作检测错误率降至最低。
  与传统电工相比,樊凡所负责的是结构更复杂、技术含量更高的生产机器人维修。从业22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维修一线,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等称号,并被确定为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俯身苦学守初心
  “没有学徒时期的勤学苦练,就不会拥有现在过人的技术本领。”提起如今获得的成就,樊凡感慨万千。
  樊凡的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时常会给她讲述一些汽车结构、操作方法和维修技巧,她从小便对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2年大专毕业后,她报名成为了一名陕汽维修电工。
  “本以为师父会对我满怀期待并委以重任,但他却对我选择入职维修电工表示疑惑不解,认为我干不了也干不长。”樊凡说,师父的话激发了自己拼搏斗志,她暗自发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维修电工。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樊凡白天认真学习操作技能,晚上突击补习理论知识,有时为了钻研一个问题,一张菜卷饼就是她一天的伙食。在练习焊接主板时,由于操作不熟练,她的左手时常被焊枪烫伤,指尖伤口形成的水泡疼得她夜晚难以入睡。3年学徒期间,她阅读了上百本理论书籍,积累了丰厚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了车间各类机械的操作和维修,快速成长为车间一线的骨干。
  如今的樊凡依旧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她常说,技术一直在进步,知识也要不断丰富,只有学得更多,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攻坚克难。
  攻坚克难书匠心
  樊凡的工作室里,摆放着“患有”各类“疑难杂症”的机器人电路主板和零件。以前生产机器人的维修、升级和养护,全部依靠制造商,严重增加了企业的支出,她便主动请缨担任起机器人“医生”。
  2017年初,陕汽“X3000”系列车型订单增加,原先的生产线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樊凡便向产品制造商提出,将车型相似且需求量小的陕汽“F3000”型号产品生产线改为生产热销产品,而制造商答复要花费一周时间,费用需要十几万。
  “身为一名国家和企业培育出的高技能人才,必须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企业攻坚克难。”樊凡说,改造生产线,主要是改变线上机器人的控制和程序。
  樊凡仔细收集了两条生产线上生产机器人的相关数据后,按照生产工艺需求,修改输送设备和机器人工位的程序。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两条生产线的混线生产,使得产品驾驶室的装配能力提高到每天300辆。
  多年来,樊凡还在各项职业技能竞赛中为企业斩获了多项殊荣。其中,在2019年陕西省举办的电气智能制造大赛获得了省赛第一名。
  勇攀高峰敢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入职以来,樊凡已累计参与车身厂级设备改造改进项目40余项,完成员工级小改进30余项,其中仅“重卡驾驶室制造过程人机适应性研发与推广”项目实现降本841万元。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产品必须不断升级。”樊凡说,2012年成为车间骨干后,便开始寻求技术创新。车间地板零件班组是承接焊接工作最多的班组之一,光单面纵梁焊缝就接近45条,操作中稍有偏差,就会造成假焊、焊渣焊瘤等质量问题,产品起初的合格率只有51.9%。为了解决该问题,樊凡全面排查了工装定位系统,寻找故障原因并和同事制定了改造方案,通过技术创新,使得弧焊机器人所生产工件的一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樊凡说,为做好“传帮带”工作,给企业储备技术人才。作为公司电工卓越联盟的第一梯队成员,应将培养新生代技能骨干放到了工作首位。近年来,樊凡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大力培养一线年轻技工,在她的努力下,徒弟们均已成为各车间的一线骨干,王乐等人还获得了“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