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让更多文物“守得住”“活起来”
——汉中市政协六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协商建言记
  □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7月16日,汉中市政协召开六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围绕全市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进行专题协商。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富集。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4188处,可移动文物30522件(套),馆藏等级文物1774件(套),文物保护单位290处。
  “当前,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显著,但文物保护法规宣传还需拓展延伸,先进文保理念有待提升,活化利用产品还需进一步深度开发。”汉中市政协委员、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马世明说。
  如何加快推进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马世明建议,立足汉中实际,在坚持守正中摸清文物资源家底,聚焦影响力强、关注度高的文物古迹开展深度研究。注重集约统筹融合,将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与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城乡交通建设规划等紧密对接,以统筹协调实现重点突破、竞向发展。聚焦“红、古、绿”特色优势,按照不同主题特色设计包装精品旅游线路,以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彰显汉中文化遗产资源吸引力。
  博物馆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彰显着城市形象。2012年,为解决汉中市没有市级博物馆的短板,市委、市政府将原隶属于汉台区管理的古汉台博物馆、拜将坛管理处和饮马池整体上划市级管理,建立了组团群落式的市级汉中市博物馆。
  “现汉中市博物馆有藏品1.38万件(套),受建筑空间面积不足和布局风格制约,许多精美且极具文化价值的藏品无法进行展示,藏品保管、文物修复、社教活动及公共服务等空间的扩展也受到限制,相关功能和作用无法进一步发挥。”汉中市政协常委、市总工会副主席赵新平认为,有必要对汉中市博物馆进行易址标准化建设,为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文化的传承创造良好的载体。
  赵新平建议,一方面,要加快西汉三遗址片区保护性利用建设进展,推动古汉台南院改扩建、饮马池整体保护利用和展示,发挥组团群落式市级博物馆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新的市级历史博物馆建设,以更大的场所、更广的领域,充分彰显汉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禁锢在库房里的文物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汉中现有博物馆26座。汉中市政协民宗文史学习委主任向阳在调研中发现,全市博物馆基础建设薄弱,大部分县区博物馆、纪念馆建筑面积不足,场馆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内部功能分区有待优化,设施陈旧、数字化建设滞后,文物展示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文物的收藏保管和科学研究需求。
  向阳建议,以更新的理念打造文博展示平台,对现有文博馆进行改造提升,创新文物展览、展示方式,丰富展陈内容,推进全景数字化项目建设,策划推出云展览、云课堂、云讲解等活动,让博物馆成为集遗址保护、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高科技、智能化博物馆。
  龙岗寺遗址被中外考古专家誉为“亚洲第三处重大猿人遗址”。汉中市政协常委、民进汉中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张凌调研发现,《龙岗寺遗址保护规划》亟待启动修编程序,遗址近三年暂无项目资金注入,缺乏日常及临时维修养护经费。
  龙岗寺遗址项目推进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强,张凌建议,加大前期修编计划的经费支持力度,尽快启动建设以遗址为核心的集科研教育功能、生态教育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人文地标项目——龙岗寺遗址公园,实现文化产业、旅游业以及与之相关产业多态融合联动发展,促进汉中经济高质量发展。
  汉中市政协委员、市委办副主任侯富乐建议,有效借鉴西安打造“兵马俑”、宝鸡塑造“何尊”青铜器等做法,打造汉中地域文物标志符号。编撰一批针对不同对象的汉中文物科普、鉴赏、宣传类书籍,讲好汉中文物故事。同时,要主动“走出去”,加大对外深度协作力度,让文物研学成为汉中旅游的重要内容,让文创产品成为拉动汉中旅游的重要力量,让文物成为促进汉中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