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跨区域的显著特征,需要先进科学技术作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跨区域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但跨区域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污染溯源解析、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文明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需要补齐,生态治理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有待提升。
要把握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创新发展新机遇,发挥我国拥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发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进生态环境跨区域“治”理迈向“智”理时代,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为此建议:
一、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强生态环境跨区域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突出需求导向、应用牵引原则,围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业务领域开展协同场景设计,以重大业务应用场景为牵引,按需归集跨部门共享数据,梳理形成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定期调度共享成效。构建协调有力、畅通高效的跨区域一体化生态环境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加大跨部委、跨层级、跨区域数据共享力度,不断丰富跨区域数字化治理的数据资源体系。重点依托数字化集成平台,实现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指标实时动态监测,做好人类行为与自然现象的生态风险监测评估,实现“空天地人”一体化的动态监测与调控。依托区块链、云计算技术,推动生态资产区块化开发。用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构建“云+管+端”一体化产业信息链生态。
二、建立生态资产数据库,推动生态价值补偿、生态产品交易、生态资产价值核算数字化。针对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四难”(度量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难)问题,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林业、水资源利用等生态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推动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通过产权数字化、经营管理数智化、交易平台化数字化等方式,对生态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探索建立数字化生态补偿机制,把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发力。总结借鉴利用数字化核算系统提供的可供交易和融资案例的经验,为实施绿色发展财政奖补、生态补偿资金分配等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三、建设生态文明信用体系,实现多元跨域全周期治理功能。发挥信用风险识别、评价评估、转移和管理技术专业优势,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更好地支撑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建立生态信用基础标准。结合生态价值评估、生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质量追溯、ESG评价等环节,建设生态信用价值实现标准体系;结合绿化增量责任指标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碳汇权益交易、排污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建设生态信用交易标准体系;结合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的打造、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开展,建设生态信用监管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