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用好盐碱地 致富一方人
——蒲城县政协调研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小记
  □ 实习记者 韩璋 通讯员 刘海强 记者 樊星
  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蒲城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盐碱地是沉睡的宝库,没想到经过改造的盐碱地小麦亩产可以达到1200斤。”在听了蒲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主任师海斌的介绍后,县政协委员、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测检验所所长葛玮说。
  分布于蒲城、富平两县的卤泊滩,又称卤阳湖,属古三门湖一部分,后古湖泊退化,形成了槽型封闭式洼地,加之沉积物含盐碱多、水质矿化严重,随后形成盐碱地。“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有女不嫁卤泊滩,男儿有志快出滩”的民谣写尽了卤泊滩区的贫瘠荒凉和滩区群众的生活艰辛。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盐碱地改造,集全县之力兴建了卤泊滩排水(碱)系统,建成排水(碱)渠402.1公里,总控制面积达62.71万亩。”夏日的陈庄镇东兴隆村排碱渠生态降解池芦苇摇曳、水鸟游弋,蒲城县水务局副局长董汉军带领调研组察看占地60余亩的生态降解池时说,今年4月份开展了排水(碱)渠清淤整治大会战,投劳5000余人、投入机械1000余台,渠道清淤整治298.92公里,切实提升了农田排涝能力。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改良后的盐碱地,多年的‘撂荒地’变成了‘吨粮田’,增加了耕地后备资源。”葛玮建议,在加大盐碱地改良的基础上,引导群众从“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推广使用耐盐碱的作物和品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从而更好地维护粮食安全。
  “盐碱地改造应做好‘水’文章。”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李红芳委员建议,要利用好洛惠渠灌区、二黄灌区水源,为盐碱地配套好灌溉渠系,分地块开挖排水明沟,开挖竖井和埋设暗管,做到灌、排分开,控制地下水水位,通过灌水冲洗、引洪放淤等不断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盐碱地种植牧草,可以疏松土壤,减少表面土壤积盐,待秋天枯草腐烂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和二氧化碳可起到中和改碱的作用,可促进成土母质石灰质的溶解。为此,李红芳建议,要种植抗盐性较强的牧草,发展牛羊养殖,利用好生物改良这一好办法。
  “在盐碱地开展水产养殖,能阻止土壤盐碱化进程,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还能增加群众收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赵一梅委员表示,希望多途径挖掘盐碱地潜力,开展特色水产养殖,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在保护和发展中走出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