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先手棋。
2022年底,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全国第四个具有“双中心”定位的区域。
新身份加持,“科创之城”西安如何继续加力奔跑、提质进位?这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要事,也是干部群众翘首以盼的大事。
6月25日,西安市政协召开十五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围绕“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开展专题协商,与会人员深入协商、务实建言,为加速提升城市创新效能添智助力。
推进“双中心”建设,先来盘一盘西安“家底”——
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重镇,西安先后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等10余项科技创新领域国家级“牌照”。2023年,西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万家,两项指标同比增长均超2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5.23%,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90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西安由2022年第22位上升至第19位,首次进入全球前20序列。
围绕展实力、挖潜力、增活力、强动力,西安市政协在此次常委会议前作了充分准备,力求建言建在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市政协主席王吉德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调研思路、研究调研地点、完善调研报告。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制定了周密的调研计划,组织召开调研情况通报会,与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加强联系对接,进一步互通信息知情明政。调研过程中,还强化线上线下互动协商,面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扩大协商参与广度,将这场“高言值”会议细节拉满。
听报告、作发言、参与讨论,紧扣“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架西安特色的创新生态体系”三个分专题,会场上真知灼见不断涌现。
综合性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是国家科技竞争的重要力量,侧重基础科学研究。而相比科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则侧重于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创新氛围与环境,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可见,“双中心”必须科技创新和基础科学研究“两手都要硬”。
西安市政协常委、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新锋认为,“双中心”建设不仅是要建设科技基础设施,更是科技、产业、城市的融合迭代。“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部署建设,要结合区域内装置基础、学科基础以及产业基础等要素,进行科学规划与预研,实现基础科研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双向协同。”
今年,西安将加快推进“双中心”建设在成形起势上实现新突破,作为聚力推进“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首要任务,坚持把高质量建设“双中心”作为立市之本,强化“秦创原”牵引带动作用,多点发力推进“双中心”建设实现实体化运行、实质性进展。
西安市政协常委、陕西明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乔漉建议,推进秦创原总窗口、科技大市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协同发展,加强跨区域合作,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技术交易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举办硬科技和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支持和服务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打造硬科技城市品牌。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如何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西安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西安市委员会副主委陈慧建议,探索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全部赋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试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在机构、项目、人才评价及科技奖励中增加成果转化绩效权重。
针对强化研发产业化支撑服务,西安市政协常委、民建西安市委员会副主委樊明建议,应建设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基地,打通样品生产、技术鉴定、批量试制、工艺熟化等服务链条。同时,建设一批具备技术、资本、人才、市场等孵化服务能力的高能级孵化载体,支持头部企业设立创业风投机构,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的首购支持力度。
西安市政协常委、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晓芹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西安市高校科研项目大部分处于基础研究、小试中试阶段,成熟度无法达到市场化投资预期,很多项目因缺乏早期资金支持而“夭折”。她建议,由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支持科研团队创业发展的早期基金与孵化政策,结合“双中心”建设规划完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引导各类高校特色化发展,鼓励在陕科技企业与高校结对,以新型研发和教学机构为载体,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创新机制,形成阶梯式引导、长远期培育的发展局面。
大科学装置是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的创新基座和平台,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西安市政协常委、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文建议,应紧密结合“双中心”建设目标和定位,加快对大科学装置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通过深入研究和论证,确定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方向、重点任务,确保大科学装置与“双中心”建设目标高度契合,做到高目标引领。
在西安城市南部,长安大学城坐拥25所高校,有“双一流”建设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3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大学城东西串联高新区和航天基地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和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突出。
西安市政协常委、长安区政协副主席王栓民建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细分领域,充分挖掘大学城科教资源,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着力聚合高质量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将长安大学城打造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
不仅城南,如今在西安,各区各县抓机遇、亮特色、显优势,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活力积极迸发。大家表示,建设“双中心”就是建设西安的未来,将持续聚焦“双中心”建设献智出力,及时反映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主动给群众讲解、为一线阐释,推动惠企利民政策深入企业、深入院校、深入人心,助力将西安打造成为魅力与实力同在的“未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