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共绘三秦风韵的“富春山居图”
——省政协专题协商为陕西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言
  □ 记者 赵婧
  二十余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陕西如何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6月12日,省政协召开“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协商会,与会省政协委员、党派团体代表、专家学者、基层代表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协商建言,共绘三秦风韵的“富春山居图”。
  赋能乡村振兴,点亮“希望田野”。近年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19年以来,累计落实中央、省级财政资金161亿元以上,代发行政府债券257.56亿元,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5121个,打造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00余个,建成“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省级和市级示范县60余个。
  治之已精,益求其精。结合前期考察、调研情况,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张普庆在发言中说,尽管我省在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浙江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存在系统谋划不够、资源挖掘转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短板、产业发展质效还需提升、联农带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突出规划引领,有序稳慎推进,系统谋划和美乡村建设。”省政协委员、宝鸡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高晓博在发言中介绍,2023年以来,宝鸡市坚持用科学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机制,打造环境美、产业美、治理美、生活美、党建强,具有宝鸡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他建议,对行政村按照五类进行划分,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留住乡情味和烟火气,坚决防止“千村一面”。
  “‘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换的路子不宽,特色农业、文旅融合等样板‘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省政协委员、延安市政协主席杨光远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重点建设村庄片区对现有资源系统梳理和挖掘开发不够,特色资源转化利用不足,存在同质化现象。
  他建议,逐村深入开展调研,准确掌握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产业基础等基本村情,列出资源、项目和需求清单,科学合理规划,实行一村一策,找到适合各自的“最优方案”。
  “县级地方财政收入整体偏低,高度依赖转移支付,财政自给率偏低,部分县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功能不够完善、人居环境有待提升。”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认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力抓手,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的关键作用。
  她建议,推进县乡村道路联动,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深化县级统管机制,持续提升供水服务以及应急保供能力。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初一公里”短板。
  “支持农林高校参与‘千万工程’建设,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提升。”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建议,聚焦“千万工程”中关键科学问题,启动实施特色产业富民工程、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县城设施更新与承载力提升工程、乡村废弃物就地化资源利用工程等项目。此外,前置科研服务向产业一线布局,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实质性融合,为科技赋能产业振兴搭建平台。
  “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创新发展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新业态,因势利导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佛坪县委书记李志刚认为,首先要处理好强村和富民的关系,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集体经济提效、农民收入提档,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由环境变革触发农村生产生活变革是“千万工程”的开篇之题。“农村环境整治看似小事,实则是关系乡村振兴‘成色’、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汉中市政协常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包继强建议,“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应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要在多花心思少花钱上下足绣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