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胡运森(右)在编审今年第28期《陕慈快讯》。 □ 记者 张璐 文/图
“‘慈狐’已经成为陕西慈善的一个品牌。”省慈善协会会长吴前进如此评价。
“慈狐”并非指代任何慈善项目或公益活动,而是一个人。敦实的身材,圆圆的脸庞,乌黑的头发下一双圆溜溜的眼睛,闪烁着慈祥、智慧的光芒。他是胡运森,也是陕西省慈善界大名鼎鼎的“慈狐”。
胡运森是秦岭山区陕南安康人,曾在青岛北海舰队当过卫生兵;退役后,在西安医学院医疗系(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读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地方病、麻风病防治与管理工作。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山区地方病与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已确立明确的防控消除目标,并对现症病人实施免费治疗策略,成效显著。“从事此项工作,本质上即致力于慈善事业。”在胡运森看来,医者怀揣仁爱之心,行医即是行善,需秉持良知、充满爱心。
在从事卫生工作的33年中,胡运森在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专业论文86篇,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共18次参加全国地方病、麻风病、预防医学术会议;出版《安康地方病防治》专著;撰写《科研报告》《卫生科普》《地方病防治专辑》《地方病防治指南》《麻风病学讲义》等培训教材60多万字。
“作为一名医生,必须严谨。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做任何事情都严谨。如今,对待文字,依旧要严谨。”因为过硬的文字功底,2011年4月,刚退休的胡运森便应邀加入省慈善协会,担任《陕慈快讯》总编辑,全身心投入慈善宣传工作。
凭借着腿勤、眼尖、手快、大脑灵活,胡运森擅长用手机编辑写稿,出笔极快。活动伊始,他坐在角落,一边仔细聆听,一边用手机撰写文稿,往往会议或活动刚一结束,文图并茂的报道就已经送审。
在日常工作中,胡运森时常跟随省慈善协会领导外出采访,实时报道各类会议、调研考察、慰问座谈等重要活动,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反馈。此外,他还深入各市、县(区),深入挖掘并采写地方慈善工作的新成就,展现蓬勃发展的慈善事业新形象。同时,他积极走访慈善企业家、慈善工作者、慈善志愿者以及慈善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用文字记录他们的善行义举,为他们加油鼓劲,助力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慈善协会是广大爱心人士的汇聚之地,马华、邱华等人的慈行善举令我感动,能够成为省慈善协会的一员,我深感荣幸之至。”在胡运森的笔下,每一位爱心人士的故事都充满了深情与智慧。他以“慈狐”的敏锐洞察和细腻情感,将这些善行善举一一记录,致力于将善的力量传递给社会大众。他坚信,“善笔”的背后,是他朴素而坚定的理想——为他们多做点好事,好人总有好报。
胡运森的文字,既具有深刻的思考,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地叙述,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也激发了更多人投身于慈善事业的热情。在他的笔下,慈善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具体的行动和生动的画面。
读与写,对于胡运森而言,已经成为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断地学习、探索、写作,将慈善与宣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据不完全统计,加入省慈善协会13年来,胡运森主编《陕慈快讯》达466期,编辑《陕西省慈善协会会刊》9期,撰写发表慈善新闻通讯报道超过100万字、1000篇。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他对慈善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也是他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以笔为剑,以文为媒。胡运森致力于传播慈善理念,积极倡导慈善公益精神。他的文字如同明灯,照亮了更多人关注并参与慈善事业的道路。
“慈善,宛如一曲悠扬的歌谣,又似一盏明亮的灯塔。智者纵然拥有再美的梦想,也不及愚人踏实前行的脚步。唯有脚踏实地,大地才会欣然留下我们的足迹。我愿和大家一起,勠力同心,将我省慈善事业推向更广阔的天地。”胡运森如是说。
慈善,并非仅限于物质捐赠,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信仰。它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够温暖人心,传递正能量。正是这样的信念,激励着胡运森在慈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慈心相映,大爱常照。因其在慈善领域的卓越表现,胡运森先后荣获“三秦善星”等殊荣。然而,对于他来说,这些荣誉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将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让爱和温暖传递至更多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