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借“智”向“新” 锻造建筑业新优势
——省政协委员自主调研科技创新赋能建筑业发展小记
  □ 记者 白瑶 实习记者 李济朴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对传统建筑业来说,绿色生产力意味着要对粗放低效的建筑业进行转型升级,走绿色、智能、高效发展之路。
  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突破口。5月中旬,省政协委员、西安天幕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剑,省政协常委、西北工业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孙武斌和省政协委员、陕西瑞泰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争光组成了小型自主调研组,调研的主题是科技赋能建筑行业发展。
  谈及此次调研课题确立的初衷,吴剑最有发言权:“多年来,传统建筑行业在发展中受多重制约,生产模式粗放低效等问题加剧,借助科技创新实现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
  孙武斌、王争光与吴剑不谋而合。三人分别梳理所掌握的科研和行业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列出调研提纲,确定调研对象,拟定调研行程,深入有关高校、行业企业和职能部门,摸实情、找问题、查实症。
  在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们看到了智慧绿色能源建筑,它的外墙由一块块长方形薄膜光伏玻璃组件构成,可实现年发电40万度;在长安大学,委员们了解了固废建材资源化关键技术,该技术可有效解决区域固废处理问题,提升建材产品的绿色度;在西安科技大学,委员们了解了通过节能、减排、固碳等手段让温室气体达到碳排放与吸收平衡的零碳园区建设与管理办法。
  切片、磨边、钢化、镀膜、中空……在西安南玻节能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西北生产基地智慧工厂,委员们看到一片一片玻璃从生产线上有序滑出,被机器臂灵活抓起,精准叠放在一起,整个操作均由机器人完成,只有几个关键岗位和质检环节能看到工人的身影。
  据悉,该工厂目前4条自动化玻璃生产线全面投产,每天可下线1.5万平方米中空节能玻璃和镀膜玻璃。
  西安南玻节能玻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黄成龙介绍,这些玻璃具有更低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挡阳光热量向室内辐射,有效防止室内温度不断升高,进而减少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频率。
  高校与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两端,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过程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环节。在对高校与企业进行调研后,委员们发现,目前二者之间还存在信息不对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等问题。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建筑业市场需求错位,针对科技赋能建筑行业发展的研究项目较少,且部分企业因科研人才稀缺、能力不足等导致成果转化利用效果不佳。
  为进一步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堵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助力科技创新赋能建筑行业,委员们到省科技厅探寻思路和答案。
  据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胡斌介绍,为不断优化科研政策环境,突破产业链条发展屏障,我省先后编制印发了《陕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关于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活动的若干措施》,加速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当下,虽然不少传统建筑企业寻求转型升级的意愿很高,但由于使用新技术会增加生产成本,部分企业仍存有疑虑。
  如何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减轻企业负担,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落地见效,助力传统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传统行业要焕发新生,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撑不可或缺。”孙武斌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力度,让更多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应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做好研发创新人员的公益培训,给予企业与高校“产学研用”合作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
  王争光表示,建筑企业应进一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自身科创能力,走创新品质之路;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建筑行业顶层设计,制定能落地、见效快的一揽子配套政策,不断增强政策叠加效应,帮助企业减负,增强发展动能。
  “除了出台政策外,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为企业与高校合作多牵线搭桥、多搭台架梯。”吴剑建议,应加强政、校、企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构建高效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完善绿色、智能化建筑的建设标准体系,引导建筑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对于高校专业设置和企业人才培养,孙武斌建议,高校应面向行业需求设置相关学科专业,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契合度,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行业的沟通交流,建立规范的行业信息发布体系,强化协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有机衔接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形成发展合力,为建筑业培育发展新优势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