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推动县域城乡融合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委员提案建言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 记者 闫智
  “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路径。”多年来,县域经济发展一直是省政协常委、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涛关注的焦点。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他提交了《关于我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提案》,深入剖析我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张涛在日常工作和实地调研中发现,我省部分县在对外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缺乏与毗邻县的合作,特别是一些产业技术、人才、资金、基础设施及产业资源配置能力薄弱的县,难以形成区域产业规模效应,存在规划建成的园区及平台项目利用率不高、土地资源投入浪费等问题。
  “城乡建设争地问题矛盾突出。”张涛说,长期以来,县级财政对土地的依赖度高,在统筹城乡建设方面,安排建设项目用地及土地指标时重城市、轻乡村,造成乡村振兴的有关产业及商业服务项目用地受限,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而城镇建设项目又因多种原因搁置,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相争地,城乡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
  为此,张涛在提案中建议,要科学统筹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坚持保障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互为配套的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项目用地。要构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在省级层面严格规范并审慎对待县域产业园区及各类县级经济功能区升级工作,构建县(市、区)之间相同产业协同发展机制,避免县区之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务实推动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
  据了解,1月31日,《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份《规划》是我省第一部“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也是陕西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冯涛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规划》以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为基础,突出底线约束和空间引领,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形成可考核、可审计、可追责的划定成果。
  在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方面,冯涛建议,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应充分尊重基本自然地理格局,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适宜性、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历史文化保护等因素,结合人口变化趋势、存量建设用地状况,避让大遗址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及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等不适宜城镇建设区域,有效衔接发展规划,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
  收到委员提案后,省自然资源厅积极与委员沟通,对相关问题和建议进行深入剖析,表示将坚持指导各地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保障农村用地的合理需求,指导各地政府积极发挥作用,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通过土地权利人自主改造开发、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等方式,规范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城镇更新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张涛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