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凡銆
去博物馆看展览、在文化馆赏民俗、进剧场看演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期待更加热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何让人民享有更充实、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围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议题,4月11日,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西咸新区开展专题调研。
“这件珍贵的漆器出土于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代表着先秦时期的漆器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其憨萌可爱的猪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富足和幸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展厅,随着讲解员的娓娓叙述,大批观众被这只呈平躺酣睡状、四肢舒展的漆猪吸引,纷纷在展柜前驻足并拍照留念。
“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体积大小、选材和制作工艺,这件漆猪无不展示着先秦工匠对细节的考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追求。”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陈俊哲说,公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文化体验,满足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希望博物馆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诠释文物历史内涵,展示文化时代价值。
据了解,“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共展出文物732件组,其中包括先秦漆猪、绿釉孔雀灯、杜虎符等精品文物。展览的另一大亮点则是运用“官山海”“升太平”“德化天下”“天人合一”等各具特色的多媒体装置,将立体画面与具象化的文物和展板内容相融合,让观众沉浸式观展。
“这些装置与具象化的文物相配合,将秦汉文明庞大的主题阐释得生动、形象且具体。”省政协委员、陕西强星志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认为,科技力量为文博事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让文物“开口说话”,增强了游客的代入感、沉浸感、愉悦感,促进秦汉文化广泛、深入地传播。
李刚建议,要将科技手段与文物展陈相融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打造虚拟与现实交互的数字文化体验场景,以更生动、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让观众通过视、听、触等多重体验,更细致地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生活。
当日,调研组还来到诗经里、昆明池,通过实地参观、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为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共谋良策。
春暖花开时节,身着精美汉服的游客漫步在园林小道上,欣赏着古风舞蹈表演,对着相机笑意盈盈;在古色古香的古琴博物馆里,游客在悠扬的琴声中了解传统乐器,欣赏传统乐器之美;青少年在昆明池畔开展研学活动,诵读国学经典,学习传统礼仪,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望着眼前充满“文化韵味”的景象,委员们有了新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省政协委员、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建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充分利用优秀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合、发展。
调研组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有效对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倾斜,提升服务效能,打造更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公共数字文化产品的均等性、便利性,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