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绿色追思 让环保与思念同行
  □ 记者 张涵博
  清明将至,全省各地逐渐迎来祭扫高峰。日前,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民政厅联合发出《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呼吁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弘扬殡葬祭扫新风尚,绿色文明祭扫、安全有序祭扫、生态惠民殡葬、党员干部带头,度过一个绿色、平安、文明、健康的清明节。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殡葬与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和景明”的节气里,人们祭祀祖先,追思逝者的恩泽,感恩现世生活的美好,建立起对过去、现在、未来关系的正确认知。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祭祀风格。在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的文明新风吹拂下,新时代的追思活动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点。人们以绿色为底色,以文明为气质,选用敬献鲜花、绿化植树、集体共祭、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4月2日,在西安市雁塔区杜城街道融创宸院社区公祭活动现场,群众排着队依次献上菊花,在小卡片上写下片片心语,追思逝者的恩泽;我省多地推出殡葬服务平台,市民可通过网上祭扫、代客祭扫等新方式缅怀先辈;咸阳市广泛开展“鲜花换烧纸”“丝带寄哀思”等活动,引导群众安全文明祭扫……据统计,2023年清明节期间,全国殡葬服务机构累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6300.35万人次,其中,4265.36万人次选择绿色低碳祭扫,占现场祭扫总人数的67.70%;658.09万人次选择网络方式祭扫。这样的祭扫方式,让清明的“烟火味”越来越淡,“文化味”越来越浓。
  近年来,“形返自然”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海葬、树葬、草坪葬等安葬形式数量逐年增多。2023年4月,西安市首届公益性海葬活动在青岛市举办,伴随着芬芳的鲜花和亲人的祈福,119位逝者以碧波为家,魂归大海。从“入土为安”到“形返自然”,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人们慎终追远、敬重生命的深厚情意。
  殡葬观念的更新是一场时代新风尚与数千年旧观念的“激战”,改革谈何容易。对个体而言,这是千万小家的“微改善”,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却是系统性的“大移风”,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一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殡葬服务市场,坚定不移纠正祭扫过程中的各种歪风邪气,严厉打击环境污染等各种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倡导党员干部带头,将清明祭扫与弘扬孝老爱亲、传承良好家风结合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文明祭扫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文明祭扫成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期待,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在沾衣不湿的杏花雨里,以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为建设秀美中华凝聚澎湃动能。